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科学教学走向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世英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实际的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天天与科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科学熟视无睹,对科学缺乏兴趣,导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学与用分离,把科学学习与生活割裂开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教学活动是单一的,教学方法呆板,教学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依附性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彻底改变观念,让学生回归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一、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导入新课,消除学生对科学的陌生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在导入的过程中,我们选择的内容既要考虑到与新课内容的联系,又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尽量选择与本课知识有关且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新课的学习,感觉到科学源于生活,从而消除对科学的陌生感。
  例如在学习《杠杆》这一课时,我先用和尚抬水的故事导入,然后提出问题:“和尚在抬水的时候怎样才会省力?”我接着说:“他们用一根比较长的扁担抬水,感觉会轻一些。你知道为什么吗?”此时,学生表现出求知的欲望,借此契机,导入新课。
  又如在教学《溶解》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现在很渴,想喝果珍了。谁能让我很快喝到呢?”有的学生说用筷子快速搅动,有的学生说用热水冲……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我告诉学生:“这就是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刚才大家泡果珍的过程就叫做溶解。”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就不会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亲近。
  
  二、选择生活化的内容进行新课探究,教学会显得轻松愉快
  
  学习探究新知识是一堂课的重点。如何将重点内容变得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进行新课的教学中,我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其中的奥妙,往往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阳光下的影子》一课,这一课以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为重点内容,如果在室内讲,无论怎么讲,学生都不会明白。他们虽然对影子并不陌生,但没有进行过认真的观察。因此,我把这次课安排在课外进行。首先,我在室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在玩过之后写一个以《我的影子》为题的小报告。报告的内容是:(1)你走到什么地方开始发现自己的影子了?(2)影子在什么方向?你能够让它改变方向吗?(3)你会把你的影子藏起来吗?(4)你会变化自己的影子吗?(5)你踩到别人的影子了吗?带着这个任务,学生来到了操场。在操场上,他们玩得非常开心,并且不时地交流。他们玩累了,就在操场上拿出纸和笔完成了报告。这就是一堂游戏课,不需要教师太多的讲述。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知识,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又如在教学《光的反射》一课时,我想到了学生特别喜欢玩的游戏:用镜子反射太阳光,我就让他们尽情地玩,让他们利用镜子把太阳光照到不同的地方,并把镜子换成别的材料来反射。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的一点奥妙,却百思不得其解。我便加以总结点拨,学生恍然大悟。
  再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我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盐水瓶和学生喝牛奶用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实验室的烧瓶和玻璃管,但实验的效果同样很理想。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是任何一种方式或方法不可比拟的。
  
  三、选择生活化的内容进行知识的巩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科学,再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用结合。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发现本课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做到对知识的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沉浮规律》以后,我在巩固环节中提出了一个现实性的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钢铁在水里要下沉的,而为什么钢铁做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问题提出后,我用橡皮泥代替钢铁,在水中做了一个小船,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又如研究过《物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物体有热胀冷缩的规律。那么,为什么冬天水缸里的水结冰后会把水缸胀破?这个实际性的问题马上让学生陷入了深思。然后我告诉学生,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受热遇冷都会膨胀。在解决这个生活化的问题的过程中,我不仅向学生传授了知识,还教育了学生认识问题要有全面性,不能千篇一律地认知规律。
  我们应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扩展到课堂以外,使课堂、课外、生活、社会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更多探究科学的机会。
  
  四、选择生活化的内容组织课外活动,达到科学与生活的统一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科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引导学生将课内与课外结合,生活与科学结合。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例如在学习了《水的污染》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去亲身体验一下水的污染,让学生“耳闻目睹”身边污染的河流、湖泊中死去的鱼类,结合地方实际,让学生谈谈本地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在学习了《奇妙的指纹》一课后,我让学生课后制作一份家庭成员的指纹档案。在学习了《混合》一课后,学生发现了身边更多的混合物,也知道了更多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并尝试去分离身边的混合物。我们应让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从而让科学服务生活。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尝试,能让学生明确“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到处是科学”。学生只要用心观察,细心体会,专心探究,就能真正体会科学就在身边,科学就能服务生活,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50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