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精心设计问题的技巧与要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甘 梅

  现代课堂教学倡导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性、自主性。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以精心设计问题为前提,因为这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进行,所以必须重视研究问题的设置技巧和操作要领。
  
  一、学习的启动阶段,以问题开路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知识的情境化。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动力。在课堂上,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把所要学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探索奥秘的强烈愿望。以疑促学、以问导读,学生就会学得投入、学得扎实。如在学习“角的度量”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
  1.你在量角器上看到了什么?
  2.度量角的单位是度,1°是怎样确定的?
  3.角的度量的步骤是怎样的?请你概括出来。
  4.读数时,应注意什么?
  5.量一量书中<3的度数。
  这些问题不仅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而且能使学生在自学中学会怎样自学读书、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同时,教师把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知识的过渡阶段,以问题为桥梁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连贯性,任何新知的产生,或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以学生的原有知识为基础。教师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选准新知的切入点,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处提出过渡性问题,便可以架起新旧知识间的桥梁,为学生学习提供思维的支点,从而尽快实现由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如学习“小数除以小数”时,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复习后,将复习题中的“56.28÷67”改为“56.28÷0.67”作尝试练习,并提出问题:
  1.“56.28÷0.67”与“56.28÷67”有什么不同?
  2.在计算时应作怎样的转化,才能顺利计算?
  3.除数缩小为原来的1/100,被除数应怎样变商才不变?根据是什么?
  学生在有效复习铺垫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很快找到了“56.28÷0.67”不能直接计算的症结,并通过看、想、说的形式,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了研究,初步总结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真正体验到发现、研究、探索的快乐,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进一步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概念、规律时,以问题深入
  
  概念、规律的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概念的教学必须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挖掘概念的本质,从概念的导入为基点,引导学生感知实例、抽象概括,揭示规律,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领略其中所蕴涵的新的数学理念、思想、方法等。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后,笔者让学生操作:用10厘米和6厘米的小棒作三角形的两条边,再从18厘米、12厘米、4厘米、1厘米的小棒中任选一根,能拼成几个三角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只有选择12厘米的小棒才能拼成三角形,而其它三根小棒都无法拼成。此时学生头脑中产生了疑问,而疑问必然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索,进而反复拼摆,通过操作最终发现了三角形三边长度互相制约的奥妙,从而产生了对三角形的更深层次上的认识。再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为了使学生不停留在只会背诵而不理解的层次,笔者提问:为什么7的口诀第一个数一个比一个多1,而得数却一个比一个多7呢?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探讨,升华了对口诀的认识。
  
  四、运用知识阶段,以问题扩展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通过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以问题带动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思考问题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往往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进行全面的分析。因此教师必须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巧妙地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变换思考角度,善于在变化中求真、求新,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和灵活性。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笔者提出问题:某班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解题前,笔者提问:怎样理解“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5”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有的说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5/4,有的说男生比女生少1/5,有的说女生比男生多1/4,还有的说男生、女生分别占全班的4/9、5/9,也有的说男女生人数的比是4∶5。学生从各个角度对其中的数量关系进行了分析,接着笔者鼓励学生:你们能用不同的解法解答此题吗?通过解题、交流汇报,多种解法从学生的笔下流涌而出。
  (二)以问题加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联系实际生活,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并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逐步深化、步步发展、层层提高。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后,笔者出示了以下问题:
  1.希望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这个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增加了10米,宽增加了8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这样的问题,不但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社会价值,而且使学生领悟出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策略的掌握和运用,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五、知识的复习阶段,以问题贯穿
  
  复习是教师指导学生系统整理知识、强化数学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新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复习,有序整理和有效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
  总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掌握设计问题的技巧与要领,使学生通过问题的提出、解决,转变观念、增强体验、深化认识、发展个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7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