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动过程――汉语的英式化和英语的本土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说英语者和说汉语者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这种渊源,始于17世纪。到了18世纪,受东印度公司的影响,中英之间的贸易开始发展和不断繁荣。一大群英国人饱含激情,在英国附属的各个殖民地大力传扬英语。进入现代历史,在中国,英语是第一大被学习的外语,在中学阶段,英语是必修课,学生进入大学后亦需要学习两年的英语。这也产生了英语方面的文学创作,比如,久负盛名的报纸《中国日报》,一份由中国人撰写的英文报纸;《中国文学》, 一本翻译中国文学的英文杂志;《重塑中国》,一本翻译中国文化的英文杂志。
  英语与汉语之间积极的交流都给双方带来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也体现在语言学层面上:音系学方面的、形态学方面的、句法学方面的、词汇学方面的。最终,越来越频繁的交流导致了汉语的英式化和英语的本土化。
  
  一、汉语的英式化
  
  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汉语的英式化,自从汉语受到英语英式化的影响开始,就有大批学者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先看一下汉语英式化的最新趋势。总的来说,汉语英式化广泛地体现在形态学和句法学上的变化,下面将主要分析这些变化。从形态学上讲,传统的汉语复数词缀“们”常常用于人称代词后面,像“你们、我们、他们”,或是表示人物关系的词汇“兄弟们、姐妹们”。其他形式的复数形式,要么不表示出具体的复数形式,要么结合具体的数字,如“三个儿子”。
  然而,由于受到英语的影响,中国人开始大范围地扩大对“们”的使用,“们”出现在很多人物名称后面,如“作家们、学者们、农夫们、朋友们”。这些用法从传统上来说,并不是常见的,而像“委员们、好人们”以往更是很难听到。现如今,这种用法却屡见不鲜。“们”甚至已经衍生到表示非人物性名词的复数,如“动物们、狗儿们、猫儿们”,尽管这些动物复数加“们”的用法并不是很频繁。就如前文中提到的,汉语名词复数要么不明显体现出来,要么在名词前面增加数字,而“们”的广泛使用,打破了这个语法限制,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了英语语法对汉语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正如上述例子所示,汉语英式化也只是扩大复数词缀“们”的适用范围而已,但只要英语的强大影响力存在,没有人能排除这个范围还会继续扩大。让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例子,在汉语中,“地”常常跟在副词后面表示副词词缀,如“慢慢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汉语副词都以“地”结尾。然而在英语中,语法规定副词基本上以“ly”为结尾词缀,受英语影响,汉语副词也开始有明显性的副词词尾标记“地”,所以,很多不需要“地”的副词也被加上了“地”,如“突然地、同时地、首先地”,“突然、同时、首先”本身是副词,不需要加“地”。现在的趋势是,无论是书面还是口语化汉语中,人们自然而然地在副词后面加“地”。这种现象毫无疑问地表明,部分国人想通过正式规范的语法来区分不同的词性。结果导致使用“地”成了一种时髦现象,人们可以不受拘束,自由地在所有副词后面添加“地”。
  汉语除了词尾受到影响,还有很多方面受到英语的词缀影响,比如“非(-non),反(-anti),副(-vice),后(-post),者(-er/or),主义(-ism),化(-ize/fy)”。这些词素充当着前缀和后缀,直接与词语结合产生意思,比如“非成员、反社会、副总裁、后现代”等。让我们来看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后缀“化”,通常指一个行动或状态的变化,跟英语的词缀“-ize/fy”相对应,如“国际化(internationalize),社会化(socialize)”, 这个词缀起初是通过翻译被引进,但是如今却不限于它本来的使用范围,“实用化、人性化、地下化、软化”等词汇都是演化出来的,在英语中并没有对应的词语(刘正谈,1984:90)。
  正如上文诸多例子所示,对英语词缀的灵活创新使用,远远扩大了词缀本身的使用范围。中国人发挥创新精神,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缀,也为形态学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从句法学角度而言,汉语是主题性语言(topic-prominent language),而英语是主语性语言(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一个完整的英语句子,必须存在一个主语和谓语,主语一般置于谓语动词之前,谓语动词根据主语的单复数而变化。相比之下,汉语句子常常是主题,而非主语主宰整个句子,在对话中,如果主语可以在上下文中推出,主语常常省略不出现。一般而言,在由两句话组成的对话中,只要两句话的主语指的是同一人物或事物,往往只在一句句子的句首出现主语。然而,受到英语的影响,一些国人认为,为了符合语法规则,每句句子都应该有主语。基于这样一种想法,使用主语的情况大大增加,现代汉语似乎正在从主题型语言慢慢向主谓型语言转变。
  除了使用主语的增加,我们注意到,以往在汉语中,句子常常直接把形容词用作谓语动词,如:“这多花真漂亮!”但是受到英语语法要求形容词前加系动词的影响,中国人开始使用“是”这个词,等同于英语中的系动词“be”。举个例子,过去我们直接说“她很活泼可爱”,现在又有一种说法“她是很活泼可爱”。有些学者认为,增加主语的使用不违反汉语语法却会使主语显得多余,增加“是”的使用,尤其是用在形容词前,却不是汉语千百年来的语法习惯。尽管有很多人不赞同,“是”却不断地被使用(余光中,1981:121)。
  论述到此,我们只是略举了几个例子表明英语对汉语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才刚刚开始,英语对汉语造成的影响,无论从句法学还是形态学上,随着国家之间的交流加深,将越走越远,不断发展。
  
  二、英语的本土化
  
  如今,英语已经成为世界语言,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和一个国家联系起来,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把英语作为交流工具。从音系学角度看,汉语对英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当一个中国人阅读或开口讲英语时,从他的发音到语音语调很容易区分出他是否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当一个地区开始使用英语,不管是出于科学、宗教,还是现代化的因素,英语都要进行一段既是语言层面上又是文化层面上的重生。原汁原味的英语有时无法表达另属于其他文化的特性,不得不进行适当的变化以适应当地的文化,这个过程被称为英语的本土化。在中国使用英语,从语言学角度到文化层面,都会受到本土化的影响。本土化的英语,无论词汇学上,句法学上,都融合了两种语言的特点。
  必须承认,跟其他语言比起来,汉语对英语的影响微乎其微,但这种影响的确存在。
  在英国主要受欢迎的中国物品为:衣料、茶、水果、瓷器等,对这些物品的喜欢反映在很多英语的外来词,“silk”来自于中文的“si―丝”,“litchi”来自于“lizhi―荔枝”,“ginseng”来自于“renshen―人参”。这种本土化在复合词和复合短语翻译中更明显,如“beancurd―豆腐(豆=bean,腐=curd)”、“teahouse―茶室(茶=tea,室=house)”、“lose face―丢脸(丢=lose,脸=face)”、“paper tiger―纸老虎(纸=paper,老虎=tiger)”、“responsibility system―责任制(责任=responsibility,制=system)”。这些词语反映了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变化,主要来源于媒体的报道。英语的本土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被引入到英语中,并逐渐被英语母语者接受,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silk(丝绸),tea(茶)”这样的词语;第二类是媒体大量使用的词汇,不仅英语母语者可以理解,非英语母语者也可以理解,如“paper tiger(纸老虎),four modernization(四个现代化)”;最后一种是出现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撰写或翻译的书刊中,最后一种不被英语母语者所熟知。
  随着本土化的发展,除了翻译中重新创造的外来词,我们发现:删减、拓展、消除词语的意思也是本土化的一个特征。下面是相关的二个例子(赵彤,1995:12-13):
  Cadre(官员,干部)
  英语中的原意:(1)训练新兵的主要官员或军官;(2)组织并扩大商业,政治团队的经验人士。
  中国本土化后的意思: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包括军官。
  Laborer (劳动者)
  英语中的原意:体力劳动者。
  中国本土化后的意思:一个靠体力或脑力工作的自食其力者,常常受到尊重。
  英语的本土化,是为了传播中国的文化,让外面的世界通过英语更好地了解中国。而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英语作为其传播工具,不得不对它做出改变。
  总的来说,文化接触往往和语言接触是同步的,通常引发语言之间的互相影响。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与中国的接触,汉语和英语都带来了变化。这种变化既是语言学层面的,又是文化层面的,即汉语的英式化和英语的本土化。本篇论文只是简要地探讨了语言学领域内汉语受到英语的影响,以及汉语母语者使用英语时英语发生的变化。本论文不是聚焦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而是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余光中.批判文集.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81.
  [2]刘正谈.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3]赵彤.“英语在中国”.英语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2006级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0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