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数字禁忌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辰明
摘要: 作为文化的一个反映形式,数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外延,其中的禁忌可以充分反映其历史特点和风俗文化。本文对英汉数字“四、五、六和十三”的文化和语言内涵进行比较,并试图从语言和文化方面对此进行初步解释。
关键词: 英汉数字 语言禁忌 文化比较
1.引言
数字是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的词类之一,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母亲在教自己的婴儿学数数。“数字是语言学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在科学的数字世界中,它的功能是计算,秩序严谨,职司分明,是实数;而在人类心灵的数字世界中,它的功能是表义,许多数字经过‘神话’后成为‘玄数’,‘虚数’,‘天数’。它们有着极其丰富的外延和内涵”(王秉欣,1998∶8)。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数字词语被使用的范围、方式与含义,各有独到之处。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数字的禁忌,它们所映射的是中英两国文化不同的历史特点、风俗习惯及心理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数字禁忌(主要有“四、五、六和十三”)的中英比较,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根源,从而探讨其对跨文化交际和英语学习的意义。
2.数字禁忌比较
2.1“四”
数字“四”在中国被视为一个不吉祥的数字。究其原因,是它的发音与“死”字谐音。因此,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时,人们都不愿意带有“四”的,尤其是尾数为“四”的。更要避开的是“14”(谐音“要死”)、“44”(谐音“死十次”)、“514”(谐音“我要死”)等。在成语中可以见到“四分五裂”、“朝三暮四”、“低三下四”。在歇后语中也有例子:七个铜钱放两处――不三不四;七个仙女争香脂――香三臭四;七根竹竿掉进猪圈里――横三竖四。
当然,“四”在中国也并非一无是处。在亲友聚会敬酒时也常常喝四杯,以示“四季发财”。还有“四平八稳”、“四通八达”、“四季如春”等褒义词语,以及在挑选楼房时的“金三银四”(意思是“三楼最好,其次是四楼”),这些都是因为汉语民族讲究对称,注重成双。
而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有的民族对four极为崇拜,认为它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早期的基督教象征主义者认为,four代表福音传教士,象征着统一、坚韧和稳定。英语中的the four corners就是“十字路口”的意思;the four corners of the earth是天涯海角、四面八方的意思。还有谚语:Four eyes see more than two.意思是“人多眼亮,人多智广”。
2.2“五”
在中国人心目中,“五”是和谐、优美的特征。“五”主要是以“五行”为范式的种种统括概念,其他先哲的言语也进一步丰富了它的内涵。如《论语》上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周易・系辞传》写道:“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下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段话说明古人认为一切数字都可以由天地之数衍生出来。总之,“五行”说是中国人的思想律,它的影响遍及各个思想领域(胡建华,2003∶86)。所以汉语中含有“五”的词语很多,如“五湖四海”、“三皇五帝”、“五谷丰登”、“五光十色”、“五体投地”、“五脏六腑”等。
在西方人的观念中,five就不那么美好了。如:five-fingers表示“三只手”,即“小偷,扒手”;five o’clock shadow表示“五点钟阴影”,即早上刮掉,到傍晚又长出来的胡子;the fifth column表示“第五纵队(通敌的内奸)”;the fifth wheel的本义是汽车上的备用轮胎,而其比喻义则是“多余的人或物”。
而星期五则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有一种解释是,星期五是耶稣受难日。还有一种说法是,据《圣经》记载,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是星期五。所以,《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黑奴“Friday”有了悲剧式的结局;有了“Black Friday”(耶稣受难日,发生灾难事件的星期五,因司祭牧师穿着黑色祭服而得名)的说法。
2.3“六”
“六”在中国人眼中是“溜,顺”的代名词。我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六路又称六合,即前、后、左、右、上和下。《庄子・齐物论》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中国古代有崇尚“六”的习惯,先秦时期有“六经”、“六艺”,周代有兵书“六韬”,世界有“六合”,官制有“六部”,中医有“六腑”等;赌博式的彩票有六合彩,俗语有“六六大顺”。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渴望顺顺利利的愿望。
“six”在英语中却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数字。人是在第六天被创造出来的,还有许多缺点,所以我们要和上帝呆在一起,才能洗尽身上的罪恶。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习语即可了解:at sixes and sevens(七上八下,乱七八糟;迷糊的);hit/knock sb.for six(给某人以毁灭性的打击);six to one(相差悬殊);six of the best(以藤鞭击六下――学校的一种惩罚手段);six penny(不值钱);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半斤八两,差不多);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五十步笑百步)。还有谚语:“If you have done no ill the six days,you may play the seventh.”(好好干六天,尽情玩一天。)
2.4 “十三”
中国把“十三”看成一个吉祥的数字,以前流行的“十三省”成为全国的同义语,儒家经典有“十三经”,孙子兵法计“十三篇”,明皇陵通称为“十三陵”,北京同仁堂的名药称“十三太保”,佛教宝塔最高为十三层。在戏曲、曲艺界,十三也是常见的。早是南宋时期的“南曲”,共有“十三调”;评剧《花为媒》,早年著名艺人月明珠“报花名”一折以演唱“十三月花名”最为精彩,从正月唱到十三月。人们不禁要问:一年哪来的十三月?这里包括农历的闰月。
而“十三”在西方却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人们不喜欢在“十三”号出门或办事,影剧院没有“十三”排和“十三”号座,楼房没有“十三”层和“十三”号房,学生在考场上拒绝坐十三号座位,海员厌恶十三号启航。就连一桌就餐的人数达到十三个时,人们也会认为这要倒霉,会给他们带来厄运。这大概也就是我们许多对外宾开放的旅馆不设十三层、不设十三号房的原因。
关于这一禁忌的原因,众说纷纭。一种较普遍的看法认为,据基督教《新约・马太福音》的传说,耶稣和他的十二个弟子共进逾越节(Passover)那天最后的晚餐之后不久,即被其第十三个弟子叛徒犹大因受了三十块银币而出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犹大也因而成了叛徒的同义语。西方人大部分都信仰基督教,所以他们大都十分忌讳“十三”这个不吉利的数字。有人还把这一禁忌追溯到人类先祖亚当和夏娃,因为他们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也是在十三日的星期五。
此外,数字“十三”在西方,尤其在英美成为头号大忌,其原因也源于神话中的一个不祥传说。根据神话传说,在一次天国款待阵亡将士英灵的宴会上,原有十二位神在聚餐,但席间却来了第十三位不速之客――凶神罗基,给诸神带来了灾难,使宴会上的众神之首奥丁之子――光神巴尔德丧生。此后众神就一撅不振。正是摄于神话的威力,西方人忌讳数字“13”,就像逃避瘟疫(曹容,2006∶103)。
3.结论
通过以上对于汉英数字禁忌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数字的禁忌绝对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迷信。事实上,数字禁忌的背后是中西文化的迥异。汉语中对于“四”的忌讳是因为其发音与“死”相似。而英语中对于“五、六和十三”的禁忌则是出于宗教和神话传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和汉语的不同所带来的思维方面的差异。汉语中的数字禁忌较少,而且是出于发音的考虑,这和汉语的拼写和发音体系是相关的。英语中的数字禁忌相对较多,这主要是受基督教和希腊神话对其语言的影响。英语中的很多数字禁忌在汉语中并不存在,而相反,这些数字有些甚至是很受欢迎的。因此,对于数字的禁忌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让我们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传统,这对于扩大知识面、学习英语和进行跨文化交流都是十分必须和有用的。
参考文献:
[1]曹容.中西数字的文化观比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1-104.
[2]胡建华.中西文化数字的性质、涵义之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85-89.
[3]王秉欣.语言与翻译新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4]张德鑫.数里乾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03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