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解的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颖璇 贺毅娜

  摘要: 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解是一个重要的语言输入途径;同时阅读理解也能丰富读者的词汇量,拓展其视野,并检验其对所学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读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阅读理解,综合运用自下而上的模式和从上而下的模式,最终形成最有效的图式理论模式,服务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阅读理解活动。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语言输入 阅读理解 模式 相互作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习者的阅读是其接触外语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它对外语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特别重视这项活动。对阅读教学的探讨是外语教师经常谈论的话题之一。阅读的学习到底是个怎样的过程呢?对这个过程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导致人们在教授和学习阅读时采取不同的方法。下面所提到的阅读理解三种模式的发展可以加深我们对有关阅读理解方面研究的认识,也可以给我们进行阅读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自下而上的模式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曾把阅读看成是一个解码(decoding)的过程。作者用文字、符号,应用一定的语法规则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编成语码。阅读者必须把语码解释。解释的过程是这样的:阅读者从最少的单位――字母和单词(从底或下层)识别开始,逐步弄懂(在顶或上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这就是阅读理解自下而上的模式。按照这个模式,理解一个篇章依赖于对构成篇章句子的理解,而对句子的理解也依赖于对组成句子的词、词组和语法规则的理解,而对词的理解又离不开对字母的识别。因此,理解一段文章,其实是对组成文章的句子的理解。不言而喻,阅读理解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语言方面的问题。
  依照这个自下而上的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在教授阅读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的意义、短语的意义和句子的意义。但是随着人们对阅读理解的过程的研究的深入和理解的加深,人们发现在阅读时,语言问题解决了,但对文章的理解不一定能够解决,对作者的意图不一定都理解清楚。这个模式低估了阅读者的主动作用,没有把阅读者看成信息的积极处理者。为解决自下而上模式没能解决的问题,哥德曼(Goodman)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从心理学观点来看待阅读理解过程的模式:从上而下的模式。
  
  二、从上而下的模式(the top-down model)
  
  1971年哥德曼提出了他的心理学阅读模式。在他的模式里,哥德曼把阅读描述为“一个心理的猜测游戏”。按这个模式,阅读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textual clues/context clues),他们在文章中挑选和选择足够的信息来作出预测。按这个模式,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主动的参与者,他们并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综合自己的预测,在文章中找出有关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预测。这就是从上而下的模式。
  按照这个模式,阅读不但需要语言知识,而且需要有关客观世界的相关背景知识。阅读碰到的问题有可能是语言问题,也有可能不是语言问题,而是阅读技巧的问题,即怎样使用客观世界的知识去理解的问题。当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文章中寻找线索进行预测和对预测进行验证的能力。一些学者(如David E.Eskey)认为:在从上而下的模式里,由于强调了高层次的技能,即用某些背景知识或文中的提示来对意义进行预测,而对较底层次的能力如快速、准确地对词汇和语法结构识别的能力有所忽视。有些学者认为:对词汇和语法结构识别的能力对外语学习者是很重要的。他们认为鲁姆哈特(D.Rumelhart)提出的相互作用模式,是一种较能全面地解释阅读理解过程的理论。
  
  三、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
  
  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也可称为图式理论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相互作用模式认为:在阅读理解中,人们运用两种方式进行信息处理,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另一种是从上而下的方式。它不同于从上而下的模式,因为相互作用的模式不把从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技巧作为第一位的先决条件,即只用文章中部分的提示作出猜测来代替一字一句的解码。当然,它也不同于自下而上的模式。相互作用模式认为:在阅读过程中,无论在哪一个阶段、在哪一个层次里,两种信息处理的方式总是同时进行的。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保证读者能发现新的信息和发现与自己假设不同的信息;从上而下的信息处理帮助读者消除歧义并在可能的意义方面作出选择。因此,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大脑已存在的知识和文章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文章本身不包含固定的意义,文章只向读者提供怎样利用他们大脑现有的知识来重构文章的意义的方向。这种知识的不同有可能造成对文章理解的不同。人们大脑中已存在的知识称为背景知识,这种知识的结构又称为图式。所以,一个人在大脑里的图式越多、越完善,在阅读理解时被调用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有可能保证对文章意义的正确理解。下面引用一个选自鲁姆哈特著作的例子:
  Mary heard the ice cream man coning down the street.She remembered her birthday money and rushed into the house....
  当我们读到这个句子时,大多数人都会理解为:
  玛丽是个小孩→她听到卖冰淇淋的小贩到来→她想买冰淇淋→买冰淇淋要钱→她想起过生日时得到的钱→钱放在屋子里→所以她跑进屋子里去拿钱买冰淇淋
  虽然文中没提及这么多信息,但我们会使用自己的背景知识去理解。但是如果句子加上一个分句:“...and locked the door.”读者就不可能保持新的信息和原来信息的一致性,这样一来,读者就不得不修正自己的理解,从而使新的信息和原来的信息保持一致(可能玛丽怕卖冰淇淋的小贩会进屋偷她的钱或有其他的理由)。这个例子能帮我们理解相互作用模式或图式理论模式是怎样在阅读过程中起作用的。
  按照图式理论模式,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来决定,它们是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指的是阅读者对阅读材料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指读者对文章涉及的主题熟悉的程度,而形式图式指的是读者对文章体裁的了解程度。在三种图式中,语言图式是内容图式和形式的基础。没有掌握相应的语言图式,读者就没有识别文章中词、短语和句子的能力,也不能利用文章提供的信息来调用相应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当然也就谈不上对文章的理解了。如果我们对文章的词、句都明白,但没有掌握相应的内容图式,或者虽然具有相应的图式,却不会调用,那么也会出现对文章不理解的现象。形式图式的掌握有利于我们按不同文章的体裁和结构,去理解文章和记忆文章的内容。
  相互作用模式的建立对外语阅读的教学有积极的意义。就阅读教学而言,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达到此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掌握。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扩大词汇和熟悉语言结构,为学生调用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打下基础。其次,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提供外国文化背景的知识,以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内容图式。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培养学生调用内容图式的能力,使他们懂得怎样利用文章中的线索,把文章中的内容与大脑中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利用文章的信息和大脑中的图式,在阅读中进行预测,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从而正确理解文章的意义。再者,教师应结合不同文体的文章的教学,分析文章的结构,系统地讲授不同问题的结构特点,为有效地阅读创造条件。
  综上,我们只有掌握阅读理解最有效的模式并加以恰当运用,才能更好地搞好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3]彭聃龄主编.语言心理学.北京师大出版社,1991.
  [4]桂诗春主编.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5]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6]Carrell,P. Devine, J. and D. Eskey(ed.)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08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