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成分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 莉

  摘要: 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和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反应有密切联系。在结合教学实际的前提下,教师应有效运用情感教学心理学理论对教学中的情感成分进行合理疏导和建构,以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 认知 情感教学 预期 首因效应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进行认知方面信息传授的同时,应试图结合情感因素组织课堂教学,运用情感规律采取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以知情交融的方式进行传递,将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联系到教学实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情感成分建构,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尝试和实践。
  
  一、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
  
  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大学英语的教学对象是情感和思想已相对完善和定位的大学生。他们不但有认知方面的强烈需求,而且也能进行丰富的情感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他人的情感,集体的情感体验也会感染个人的情感。“以情生情”就是这样一种心理机制。顾名思义,它表示一个人在他人情绪的影响下及自己表情的作用下都会产生情绪。在教学实际中,运用“以情生情”这一心理机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十分有益。事实上,每个班里总有少数学生对英语课有厌恶、抵触或对抗情绪。对这类学生,教师不应弃之不管,而应尽可能让集体其他成员的情绪体验感染他们,整体的快乐课堂气氛带动他们,促使他们融入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尽力把教材中看似“枯燥乏味”的内容以新颖巧妙的方式讲授给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在快乐有趣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接受教学内容,从而影响极少数消极被动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向来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单调。教师若结合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有趣的生活常识举例讲解词汇或以纠错竞赛和游戏的方式来进行语法教学,一定能收到乐学不疲的效果。此外,心理学研究证实,距离能为人际关系亲密与否提供线索。心理学上称之为非语言的视觉线索。一般而言,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物表示友善、喜欢时,会选择较小的距离。上英语课时,尤其是大学英语的大堂课时,教师不难发现总有少数几个学生偏爱教室的后排座位,且从他们的眼神和举动中可察觉他们对英语课有一定的抵触或厌恶情绪。而特别喜欢上英语课的学生,往往坐在教室的前排。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运用“以情生情”的心理机制,设法使这类学生无意识地缩短与讲台的距离。
  
  二、超越学生的预期
  
  预期在情感心理学的范畴中属认知倾向。它是指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习惯对客观事物做出的一种事前估量。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超出学生的预期,让学生怀着惊奇和出乎意料的感受快乐地学习。但要尽可能多地超越学生的预期,教师必须提高和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精心研究教学内容,运用新颖生动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要设法超出学生对自身的预期。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相对都比较年轻。而学生对青年教师的期望一般都不高。因此,青年教师更应从第一堂课开始就努力让学生对自己有良好的印象,使学生喜欢自己的教学风格。一般情况下,如果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发展了融洽的关系,那么学生会提高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尤其应重视心理学中所强调的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其实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讲的“第一印象”。它是一种认知倾向,指在人际交往时人们留下的关于他人的最初印象往往最深刻,并会据此影响对他人今后行为的看法。由此,教师应意识到精心组织第一堂课的重要性。在第一堂课上,尽可能大大超出学生对自身可能的预期更有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要设法超出学生对教学方式方法的预期。教师应尽力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教授所教内容,尤其是看似“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关于这一点,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从引起他们的兴趣情绪出发,多组织一些游戏和活动来进行教学。例如,在考查学生对词汇的记忆情况时,教师可摒弃传统的单纯听写方式,改用游戏或抢答竞赛的方式进行。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首先,教师事先在黑板上写出要考查的单词和词组,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设一个编号。教师背向黑板,随意说出其中一个单词或词组的英文解释或用法,让学生猜出所讲单词或短语。学生尽快竞猜,首先猜出的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在黑板上所指的单词或短语旁边写上所属小组的编号。最后,黑板上哪个组的编号最多,哪个组便是获胜方。通过这种方式考查学生对词汇的记忆情况,必然会超出学生的预期。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也处于快乐、兴奋的情绪状态。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对英语学习有抵触或厌恶情绪的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沉浸于竞猜时所产生的热烈、高昂的氛围之中,也自动地参与了活动。久而久之,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态度也由厌学转变为乐学。另外,在进行大学英语语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避免逐字逐句地运用语法翻译单调枯燥的传统教学方法,可设法采用更生动的教学方式进行语篇教学,以期超越学生的预期,达到更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就所学语篇组织课堂讨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间互相讨论、提问和解答疑难问题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最后,教师总结语篇的语言点、结构和写作风格等,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予以细致讲解。
  
  三、兴趣情绪与成功需要结合
  
  兴趣情绪对英语学习的成功与否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研究和巧妙处理教学内容,尽量把所教内容以新颖生动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有耳目一新、兴趣昂然的感受,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情绪。此外,人都有成功的需要。作为学生,他们更在意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体验。每次课堂上积极主动并正确回答出老师的问题、受到老师多次赞扬的学生,往往会有愉悦的心情和小小的成功感。他们往往会对英语科目更感兴趣,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课堂上表现得更为积极活跃。因此,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与满足他们的成功需要结合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对英语教学产生兴趣情绪,就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创设成功机会。教师可设计一些易于回答的问题或大多数学生能够参与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有信心正确完成。对答出问题或参加课堂活动的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经常有成功感,以此促使他们有更浓厚的兴趣学习该科目。而有了更大的兴趣,学生就会更加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对促进英语教学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小结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注重对情感成分进行建构有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大学英语教师不但要重视教学中的认知因素,而且要让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发挥其不可小视的作用。在教学中对情感成分进行建构并加以运用的方法应该不胜枚举,值得所有的大学英语教师进一步研究探讨。但实践证明以上所论述的三个方面的确有益于大学英语教学。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运用“以情生情”这一心理机制实施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超越学生的预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超越学生对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预期。二是超出学生对教学方式方法的预期。教师重视这一心理规律,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与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结合起来,则会进一步增强教学质量。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情感成分建构十分必要也特别有益于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多予以考虑教学中的情感成分,自觉地将情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及有关规律运用于教学中,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不懈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McDonough,S.H.Psychology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Allen and Unwin,1981.
  [2]H・H・Stern.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4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