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史军峰

  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问法,对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高职 体育教学 改革 探析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1.体有教学的本质属性
  教育家王策三在《教学论稿》中指出:“专设的体育课其根本职能,就是对学生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锻炼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至于在每周几节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运动和体质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那还是第二位的事情。”从教育学的角度讲,体育教学的本质属性是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活动。但目前体育教学是以身体锻炼为主的观点更为普遍。持不同观点的人在课程的安排上也截然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样。高职体育教师应将课内外结合起来,课内给学生传授思想、理论、方法,课外培养学生自练、自评、互教能力,同时让体育进入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然而如果课外体育活动不能有序地开展,对大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的要求不能落实,完成学校体育总体目标的任务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2.体育课的教学模式
  据调查,目前全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身体条件选择学校提供的、有条件开设的体育项目进行选项学习。由于各校教学条件的不同、师资力量的差异,真正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学校并不多,一般院校能满足50-60%的学生选项就很不错了。在选项方法上,有按学期选项的,有按学年选项的;在教学班的组织上,有男、女混合班上课,有男、女分班上课,有条件的学校在男、女分班的基础上按不同项目及学生的实际能力又分基础班、提高班,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教学班人数多则几十人、上百人不等。这样的课程设置大部分学生是很欢迎的,但对于部分出于无奈才不得不选择一定项目的学生是不公平的。这就需要学校通过改善办学条件来解决。无论怎样的教学模式,都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课程改革必须以张扬学生个性,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终身体育能力为目标。
  3.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体育成绩的考核,是鉴别学生在体育教育上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据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课的考试基本上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一些体育能力强的学生的惰性,扼杀了一些体育能力弱的学生的学练兴趣。鉴于此,在制定考试评价办法前,首先要解决好按学生体育能力分班教学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及选项分班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中,可按学生成绩提高的幅度给予加分,这样既可督促学生课外自觉练习,有利于锻炼习惯的形成,又可循序渐进地提高个体的体育能力。但综合评定的标准要尽可能地简单易行,便于操作。
  
  二、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1.现代教育思想强调终身化健康教育
  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树立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的目标。”有关调查证明,大学生入校后,学生的身体素质、肌能形态等综合指标在二年级增长较快,三年级维持现状,四年级开始下降,这种状况与现代教育思想强调终身的健康教育的目标是相悖的。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本科学生基本相同。因此需要加强教育、体育理论的学习,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促进高职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的转变,树立终身体育观。
  2.课程体系向强身育人的目标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已开始向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思想转变,而至今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尚未真正成形,这主要是由于没有把改革的目标与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革。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以强身育人为目标,以终身教育为主线,以使全体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探索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快建立真正体现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能力的提高,体育习惯的养成,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经济建设发展的体育教学新体系。
  3.教学内容与教材要适应新的培养目标
  高职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和手段,所要追求的目标应当包括学生的体质基础、心理发挥水平、体育文化素养、终身体育能力等。在教学内容上要增加符合学生特点的生活体育、娱乐体育,既让学生体验体育的乐趣,又使学生掌握善度闲暇时间的体育手段与方法。高职体育应传授这些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个人的终身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中要注重增加与健康有关的教学内容,增设对终身增强体质实用价值大的运动项目。教材体系要加强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要加强高职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
  4.教学方法改革的多元化思考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依据学生个性的多样性,能够衡量高等体育与教学是否遵循了教育内在规律。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起点、进步程度等均有不同,培养的目标所要取得的效果也不同,解决不同的问题就该用不同的手段、方法。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问题,教学方法设计的重心要由教法转向学法,完成由教授向指导的转变。重现学生体育学习的心理活动变化,善于从体育学习的良性情感入手,激发运动和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在自主的、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科学健身的理念和方法。要注重体育学习全体性的体现,“全体性”在体育理念上强调平等而愉快地接受体育教育是每一位学生的权利。在体育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上注重每一个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让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获得成功和运动乐趣的体验,增强其进行体育学习的信心,确保每一个学生体育学习的提高和充分发展。教师要重视学生体育学习和良性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产生学习动力重要源泉之一,它对体育学习活动引发、保持、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兴趣、良性学习循环的养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论大学体育教育的危机与改革[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
  [2]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