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自主学习 提高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允新

  摘要: 新课程的不断推进,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又要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两者如何同步进行,成了广大教师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激发兴趣、营造课堂气氛、寓教于乐、教给方法,以及想象力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较好地论证了这个问题。
  关键词: 自主 创新 乐学 兴趣
  
  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型人才,教育应放在首位。发展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自学是必要的也是很关键的。只有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他们在学习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的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去学习。课堂教学需要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教师在辅导学生时应交给学生自学程序和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明白从何处入手,懂得先学什么,接着学什么,最后学什么,使学习各科内容程序化、系统化。若将自主创新学习落到实处,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参与”,是学生学习内动力的充分挖掘。教师要准确及时地把握时机,让学生从不自
  主到自觉地参与,就可以获得参与意识。
  1.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的动力机制,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20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得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呆板的课堂变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教师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如教《神的一滴》一文时,我们从播《清清骆马湖》入手,歌声一响,学生们情绪激昂地大声唱了起来,当唱到“万代长流天上水,春天送来八面风”时,由此引出瓦尔登湖的碧波荡漾,这时再讨论瓦尔登湖为什么被称为“神的一滴”。这样,学生不仅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还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对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2.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这里主要指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觉醒状态、注意状态、情绪状态、灵感状态等。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合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与学生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尊重和采纳学生合理的建议与想法,把学生的创造火花迸发出来。
  3.让学生有成就感。
  学生大胆参与,踊跃发言,教师就要及时使用肯定评价性语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的评价、适时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的肯定或否定的序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教师在课堂上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位学生的潜能,鼓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事实证明:教育艺术的主要方向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舞。魏书生老师的鼓励艺术特别值得借鉴。他在课堂上善于把学生按不同标准分成若干小组,开展学习竞赛,定出名次,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都给奖励。这样做,课堂始终活跃,学生始终兴奋,人人都有一种满足感。
  
  二、让学生学中有乐
  
  众所周知,学习是一件艰苦、繁重的工作,如何让它吸引学生,使学生变厌学、苦学为爱学、乐学呢?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学习是充满快乐的,就看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否采取新的、先进的教学方法。一旦寓教于乐,学生会乐于接受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这句话深刻阐述了学生乐学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电化教学、实验教学等,让学生口、手、脑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并用,只要他们全身心投入,自然就会有娱悦之感。
  教学艺术的不断提高,是乐教、乐学的前提与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叹赏、心理愉悦、快乐、赞许”等心理状态。教师根据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通过自己幽默的语言、优美的姿势、巧妙的类比、规范的板书、先进的手段、耐心的辅导,轻轻松松地传授知识;而学生在默契的双边活动中,被高雅的教学艺术所陶醉,学习的同时如同欣赏了一段精彩的艺术表演,又何谈不乐呢?我校的外语组教师自制教具,新颖别致;课堂上进行英语情境表演,老师学生自编自演自导,学生听力、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连续两年,我校中考口语成绩都在全区前三名。
  
  三、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创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就是革新、创新。学生在学习中有所领悟、启示、创造等,都是创新的表现。具体做法是:
  1.要有坚强的学习意志。
  意志就是人们按照既定的目标,自觉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努力达到目的的心理状态。学生有了坚强的意志,才能不断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和障碍,使自己取得优异的成绩。如何去做呢?首先教育学生对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养成学习自觉性。学生能自觉投入到学习当中,完成既定的目标并且能够独立地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不需要教师的督促,他就具备了坚强的意志。其次告诫他们要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并能够善于抑制干扰学习的欲望和情感,战胜懒惰,抵制诱惑等。另外还要“贵在坚持”,能够耐得住长时间的学习活动。这些做法就为他们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条件。而自主学习又是良好学法的根本。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各种条件和手段,通过独立思考和独立作业,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讨出“课前预习――相互质疑――共同研讨――当堂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是行之有效的,目前正在全校推广。
  3.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深有感触地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这就表明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时代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打破时空界限,想象力让智力展翅高飞,让学生视野开阔,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我让学生结合词中意境,想象一幅画面,并用几句话加以描绘。作为苏北农村的学生,他们结合实际,大胆想象,很多学生都以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清新恬静、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山村盛夏月夜图,而且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人类科技的发明或发现都是科学幻想和创造想象的产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都要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使他们感受到新鲜感,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达到新的感悟,得到新的收获。这样,创造力才会慢慢形成。
  教师还要善于营造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一个充满发挥想象力的环境。课堂上要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时,在学习的基础上,引入诗词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们进行了想象训练:要求学生模拟苏轼月下醉酒,忘情吟咏“明月几时有……”。一时间,课堂上高声朗诵的,低声吟哦的,摇头晃脑的,手舞足蹈的……一个个装扮得惟妙惟肖,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样训练,对《赤壁赋》主旨的把握也有积极作用。
  总之,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是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特别在农村初中更需加强。每位教师都应该把这项工作放在首位,使学生养成自学习惯和掌握娴熟的自学程序与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在高中学习和进入社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树满主编.中华现代教育.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5.
  [2]王铁军主编.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11.
  [3]毛家瑞,孙孔懿.素质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5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