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看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新芳
摘要: 本文针对课堂上学生对英语的厌烦情绪,提出对应的一些建议来加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如帮助学生认识到英语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价值,改进教学方法,选取稍高于学生认知水平的输入材料以及降低学生情感过滤指标,以期通过这些方法创建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内在动机的目的。
关键词: 情感因素 内在动机 愉快和谐
1.引言
在英语教学中,高校教师不难注意到这种现象:有一部分学生(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都有)在入学时,在课堂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完成各种任务,可是一段时间过后(一般在一两个月后),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减退,甚至有厌烦情绪。当然,有人说他们适应了新的生活,有了丰富的社交,自然部分注意力要转移了。可是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表现为缺乏学习动机,有其它更为重要的原因:一是当今就业难大环境的影响,他们认为在这种环境下学得多少和好坏结果都一样,在英语学习方面缺乏内在动力;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课堂这个小环境有不尽如意的方面,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暴丽颖(《外语界》1/07)做的一次访谈结果发现,尽管交际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的兴起在我们的课堂引起一些变化,但是我们的外语课堂仍然保持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不能满足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本文从讨论动机的概念着手,逐个分析学生对英语学习厌烦情绪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期达到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动机理论
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情感因素与英语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一直以来是广大学者和研究者关注的课题,英语学习的成败除了学习环境、自身的语言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水平之外,还涉及学生本身的情感因素,这也解释了学习者之间为什么会存在个体差异。语言的学习和学习者认知能力密不可分,没有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可能达到真正的语言教学目的。许多语言学家对于二战后期的美国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仍然记忆犹新,美国军队需要往多个国家输送兵力,为了解决语言交流问题,对涉及到的官兵在短期内做了语言口语强化训练,效果甚好,没有对后来的行动产生任何语言障碍问题,原因就在于教官和学员有明确的目标,动机强。
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学习和习得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解释了外语学习中存在的个体差异现象。Krashen(1982)在他的“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中提出了三个决定外语学习是否成功的因素:动机motivation、自信self-confidence和焦虑anxiety,这一理论认为,学习者目标明确、动力强、自信心焦虑适度,“情感过滤”就弱,反之,“情感过滤”就强。在这三个因素中,动机排在首位,充分说明学习动机是决定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Rod Ellis,2000)也认为动机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及情绪,与学习者为了达到目标付出的努力紧密相关。
研究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动机理论,对于Williams,M.and R.L.Burden来说,动机是一种认知和情感动力,可促使人们有意识地做出行动的决定并维持相当的努力,以便达到预期的目标,英语学习中的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欲望和动力(转引自H.Douglas Brown)。Cardner和Lambert(1972)把习得和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分为融合型(integrative motivation)与工具型(instrumental)两类,前者是内在的,是对目的语及目的语所在社团的人民和文化的兴趣,并希望有朝一日成为该社团的一员,如移民等。后者来自于外界的影响,是为了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如为了升学考试,晋升加薪或为了一份好工作等。而中国的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是出于升学或工作需要,属于工具型学习者。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入校前对大学生活稍有了解,一进校,就购买了词汇记忆手册和各种各样的考试手册,他们目的明确,到大学来就是为了通过考试,这样才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学生的学习就是由两种动机的合力所致。内在动机持续时间较长,是外语学习取得长远成就的重要前提。两种动机可以同时存在,也可相互转化。因此,在教学中应坚持激发内在动机为主,同时要充分注意外因的作用。
3.激发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途径
3.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英语价值
在现如今就业难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学生英语学习的外在动机很强,把英语学习看作找到工作的途径,他们没有丝毫的内在动机,这样,他们的英语水平虽然能使他们顺利通过考试,但很难有质的提高,也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他们忽视了英语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性。广大英语教师要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展示英文资料,介绍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奥运知识,以此提高英语的魅力,帮助学生认识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重要性。
3.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笔者在前面已经指出我们的外语课堂仍然保持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不能满足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在以前的文章中,笔者曾多次提及束定芳教授,他的调查表明(束定芳2003)我国外语课堂教学有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的PPP教学模式(讲授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输出Production)的影响,有的老师甚至还停留在更为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这样的模式简洁、易操作,但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依靠课堂面授,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也就不会有什么动力可言。相反近年来比较新的互动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以学生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我们应以新的理念指导教学,使学生充分地融入到教学中来,培养他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英语的能力。(Jack C.Richard & Theodore S.Rodgers:2000)让他们在“用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兴趣、成就感、自信心和积极主动学习的动机。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的一句话形象地描绘了课堂上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重要性:
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learn
这样,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他们给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
3.3降低学习者的情感过滤指标
3.3.1提供有意义的可理解性的学习内容
认知理论强调有意义的可理解性的外语学习,(Krashen,1985:2)Krashen的输入假说是他的监控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可以通过理解信息和接收可理解性输入完成二语习得,他把可理解性输入定义为听到的或看到的、稍稍超过语言学习者目前水平的语言知识,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者目前水平的语言知识状况为i,下一个阶段就是i+1,所以只有i+1水平的输入才能发挥作用。(暴丽颖,2007)外语教师应以此为指导,课堂上的语言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心理认知水平,不应该大大超过学生的实际水平或者过于简单,这样他们才不会过于焦虑,相反他们会因完成一定的任务而感到自信,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最终就提高了他们英语学习的内在动力。
3.3.2合理对待学生过渡语中的错误
学习者过渡语言是客观存在的,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普遍性,作为它的主要表现之一的学习者语言错误也毫不例外,是不可避免的(针对这个问题研究笔者在“过渡语中英语教师或指导者的定位”一文中有详细讨论)。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学生运用英语焦急时所犯的错误,我们就不足以为奇了,在纠正时不应该过于苛刻、严厉,要采取宽容的态度,更不该逢错必纠,否则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仔细研究学生的过渡语言,分析错误,采取相应策略,适时地予以恰当的反馈和鼓励,并让他们认识到过渡语错误的普遍存在,这样既让他们认识到了错误也加强了他们英语学习的内在动力。
结论
作为英语教师了解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内在动机对指导英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主、创新地学习,是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地开展和取得成效的关键。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对学生的错误要宽容,设置适合他们水平的课堂活动,同时使他们认识到目的语的价值,这样,就能创建一个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大大降低学生的焦虑,增强自信,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
参考文献:
[1]Cardner,R.C.& Lambert,W.C.Attitude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Rowley[M].Mass:Newbury House,1972.
[2]H.Douglas 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1987.
[3]Jack C.Richards and 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4]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ch press,2000.
[5]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6]Rod Elli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7]暴丽颖.从语言习得角度探讨课堂外语教学的必要性[J].外语界,2007,(1):61-66.
[8]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9]刘君栓.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J].外语界,2006,(1):66-69.
[10]周璇,饶振辉.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的方向问题[J].外语界,2007,(2):39-44.
基金项目:该文为咸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成果
项目名称: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编号:07XSYK2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8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