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连芳
摘 要:本文从探究性学习的含义、特点出发,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含义 特点 实施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探究性学习是这样的一种学习和教学方式。它注重培养培养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从学习程序看,探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收集、综合、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学习内容看,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兴趣,自主选择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探究活动,这有利于他们差异发展,培养个性特长;从学习资源看,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和个人经验都纳入其中,这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人格发展奠定好基础。因此,可以说实施探究性学习是推进素质教育,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由之路。
二、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在于:第一,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第四,获得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这些目标是一个整体,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而逐步形成;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说第一学期要形成提出问题能力,第二学期要形成制定计划能力……这些目标也没有像知识目标那样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水平,不应该硬性规定到了哪个年级学生必须掌握什么或达到什么水平。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很灵活的,可以因地因人而异。
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不应把学习内容限制在某些方面,只要学生想到而且力所能及的,都可以成为探究的内容。通过探究性学习,希望学生获得一种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这是因为今天学生所面对的许多问题,都是综合性问题。解决这些综合性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远远超出某一学科的范围。在探究过程中,不论是关于生活的、社会的、还是自然的知识,只要需要就应该用上。因此,就需要的知识而言,探究性学习是开放性的。
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要求教师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课题“不够深刻”或“不够水平”而去干涉他们。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问题意识即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新精神。要养成问题意识,就需要养成问为什么的习惯,同时养成尊重他人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特别对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需要成年人的呵护和鼓励,才不至于被扼杀。
(二)自主性
自主性是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所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论是探究的能力,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还是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都是只有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就算是知识,也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生成,靠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获得。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是否就意味着教师是多余的,或者说教师没有什么作用呢?当然不是。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教师应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学生进行价值判断;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和计划;要检查学生计划的可行性;要提醒学生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安排学生活动、防止事故;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帮助;要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做法,防止偏见和差错,提醒学生注意实事求是,注意结论的可靠性;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探究的过程进行总结反思;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其中包括:对课题意义的再认识,对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报告自己的收获等等。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当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
我们认为,从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出发,不应过分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应强调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向学生提供的是帮助和支持。
(三)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的最主要价值在于其对学生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其教育价值。
强调探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注重的自然是探究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出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和合作,在探究中得到发展,是探究性学习的最主要目的。
强调探究的过程,但不能让探究的过程模式化、固定化。探究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评鉴预测,是科学探究过程的要素,而不是固定的规范。它们之间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不能硬性规定哪一个步骤在先,哪一个步骤在后,也不必强求探究过程的完整性。一次活动可以集中在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制定计划,如何进行评鉴等任何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也可以是相对完整的探究活动。
(四)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不同于学科知识传授,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要实践,要活动。过去我们往往把实践狭隘地理解为与体力活动或动手技能相关的操作活动,如过去在理科的实验课中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技能。现在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动手操作的技能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更重要的是能发现问题;能够制定一套方案去解决问题,技术的问题由专门人员去解决。实践并不等于操作,而包括从提出问题到求得结论、做出评价的整个过程,除了操作之外,思考、计划、找资料、理论探讨、收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写报告、写文章,都是实践。所谓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在实践中创新。
三、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是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必要发展,是已有认知结构的重新组织。新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学生自身与环境的“同化”或“顺应”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求知欲望显得十分重要。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如何激发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创设学生喜爱或熟悉的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
2.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的教学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接受问题,对问题缺少深入的认识与体验。实际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开发一个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学一开始,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我在教商不变的性质时,课一开始就出示了课题,然后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孩子们马上就举起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整节课的内容一下子丰富了许多,气氛也活跃起来,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将枯燥的知识一下子变得生动而贴近生活,让孩子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可以为生活更好地服务。通过学生的提问题既可锻炼学生的洞察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二)探索研究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问题情境确定后,学习过程即进入探究阶段。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研究的过程及过程的真实性,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水平和数学素质的提高与形成,就是在对相关信息提取、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中发展生成的。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充实的情感体验、健全的人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历练而成的。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宽裕的学习空间和主动权,让他们充分地理解、讨论、感悟,高效率地达到目标,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最大限度的发展。探索研究问题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
1.自主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探求新知。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体验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和张扬,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挖掘。只要教师有耐心,多给学生自信,就会发现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常常有独特的办法和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甘当配角,让学生始终处于探索的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既获得所学知识,又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
2.合作探究。“探究性学习”极力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同时能使优等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平等竞争、彼此交往合作,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合作探究学习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是异中求同的结果,对知识的探求、方法的探讨、规律的揭示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内驱力。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深邃的问题浅表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探究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动手操作。从“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三句话中,可知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动手操作。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
(2)调查研究。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一般是直接在课堂上,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探索研究而获得的。但有些课题需要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调查、统计,对所需要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分析。例如教学“统计知识”一节,可让学生自主开展零花钱使用情况统计调查,收集全班每个同学一周时间零花钱总数、用于购买学习用具支出、用于购买教学辅导材料的支出、用于早餐支出、用于吃零食支出等数据,然后进行整理分析,摸索统计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
(三)交流沟通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较丰富的主观感受,心中有“意”,胸中有“情”,产生强烈的表达意向,不吐不快。交流沟通就是在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揭示规律、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沟通及相互了解,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分析思考其他同学的思路并做出自己的判断。交流给每个同学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而且丰富了想象力,使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小结成果是“探究性学习”的升华。
小结是一节课的尾声。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与探索,探究出丰富多彩但有些是杂乱无章的结果。这些结果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辛苦,但却有错有对。小结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对于正确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错误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结果要巧妙地进行处理,注意保护这些同学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不能武断地予以全面否定。要找出适当的契机给以鼓励,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确信“我能行”。教师最终将规律性的结果准确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们对照自己的探究过程,从中体味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增强他们对知识奥秘探究的信心与决心,同时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