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 芳
学好语文,最通俗的理解,就是要能说会写,所以新课标中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读的能力的培养是各个环节最关键,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读”好了,可以受益无穷,还可以直接益听、助写、促说。
“读”本身蕴含着很深的奥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这并不是否认教师在教学中“讲”的主导地位,而是强调了“读”自身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大家之作之所以久传不衰,因为它有独到的魅力之处,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精品,其艺术造诣本身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我们的每一讲都可能破坏原作的完美。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可谓一字千金。这一字之妙,千言难表,大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势。所以,我们教师在授课中口干舌燥之“讲”产生的效果,在某种意义上说,有时远不及指导学生“读”来的效果好。
“读”如此重要,如何读呢?通过教学中的尝试,我觉得课堂之读,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读有方向,搞好导读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学习效率,一定要发挥导读思疑的作用,精心设计阅读提纲或思考题,突出重点,力求提纲挈领,抓住关键和精髓,正如布鲁姆理论所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做到学有目标,读有方向,记有重点,充分体现导读在教学中用时少收益大的特点,有效地防止为读而读,翻书即读泛泛而读,虽朗读、默读、自读、齐读、精读、略读,花样繁多,但盲目乱抓,流于形式,最终不知所读。
二、全心投入,进入角色
鲁迅先生曾对自己读私塾时的寿镜吾先生读书的情景有过一段生动描写,“身子拗过去,拗过去……”以致读得不知学生在做什么,那是一种投入,醉在其中,虽然我们不知他读什么。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心态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尽快控制学生心态,树立起较强的“角色”意识。当然,教师本身应当搞好自身的范读,与学生一起进入角色,沉浸到作品的境界中去,这就需要师生共创一个氛围,使学生愿意参与,主动参与,乐在其中。分角色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内容情境的最好办法。比如《借生日》这一课中,孩子们自己都会知道,读妈妈的话时,声音要亲切一点;读小云的话时,声音要细一点儿,天真一点儿。还有《四季》这一课。草芽儿很嫩,声音要细一点,还可以有点奶声奶气的味道;荷叶很茂盛,声音可以粗一点儿;谷穗已成熟,可以学着老爷爷的声音;雪娃娃很调皮,当然可以读得顽皮一点儿了。
三、读的效果与教学手段有关
恰当地变化教学手段,不仅对读大有裨益,而且可加快学生掌握知识的节奏。我觉得,在指导学生精读、略读的过程中,有必要适当地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文学素养。实践证明,抓好课堂一读大有学问。然而教材里的几篇课文,还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读”的需求,尤其是当代的学生,他们的求知欲很强,加上语文学科的特点,正所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家长里短,无不在涉猎之内,实在包罗万象,倘若处之不慎,就会导致“滥”读,所以我们有责任引导他们学会欣赏,提高文学素养,增强美的鉴赏能力,正确稳步地由“课内读”的小天地步入“课外读”的大课堂,真正发挥“读”自身的神奇奥妙。
“精读”、“博读”乃至“会读”之后,学生自然地“见多识广”。有了“会读”这把金钥匙,他们便可以自己学会咀嚼,吸收作品的精华,不自觉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与此同时还可以
益听―多读之后,自会听出重点、关键、要害;
助写―有了读来的下炊之米,从此不再“难为”,不必在写时“囊中羞涩”,定会有行云流水之文洋洋洒洒而来;
促说―多读之后必然有感而发,妙语连珠,抓住要害,侃侃而谈,在理有据。
四、有目标,有计划
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教给学生方法
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商山早行》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我又将李阳的“三最法”融入到背古诗中来,更激发了学生的背诗兴趣。
如此看来,“读”好了,则五种能力皆受益。搞好“读”可牵一动百,益处无穷。要学好语文,让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正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可认为那是“读”来的“功到自然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72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