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英语写作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和才
长期以来,国内英语写作教学课程普遍存在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的现象。现行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地把对“写”的要求列入了英语语言技能的目标中,注重培养中学生书面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
一、 新教学理念建立的依据
写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培养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的过程中,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不仅有助于巩固经由读和听输入的语言材料,促使语言知识的内化,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而且还能为实质性的口语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当前,英语写作教学以成果教学法为主导,在这种教法培养下的学生,写作水平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差、内容空洞、语言僵死。成果教学法(product approach)重视语言知识,特别注重词汇、句法和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的恰当使用。在这种方法下,一般包括四个步骤:熟悉范文(familiarization),控制性训练(controlled writing),指导性写作(guided writing),自由写作(free writing)。成果教学法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教学过程亦看作是刺激―反应的过程,这种对大脑的刺激只是瞬间而短暂的,输入的语言知识也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以学生的作文作为最后的成果进行修改、评分、评判,许多教师往往花费很大的精力修改学生作文中表层语言的错误,而未能从更深刻层次的文化思维模式方面加以分析;而学生认为写作的提高只有靠改正自己的语言错误。成果教学法过分注重写作结果,学生的写作过程完全受教师的控制,而且写作过程似乎是机械的模仿过程,教师的角色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的角色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所以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压抑,写作兴趣索然。我们可以发现,此教法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和当前外语学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悖的。
随着我国外语教育的不断探索和改革,教育理念正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从结果教学转为过程教学,把重点放在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结果,设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中去。学生既需要陈述性知识(学什么),也需要程序性知识(如何学)。
二、任务教学法概述
任务型教学法基于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等人关于语言和学习的理论,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某些任务,使语言学习者自然地学习、习得语言。任务教学法强调通过口头和书面交际共同获得意义,为学生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调动学生的运用和创造语言的能力。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输入与互相假设”,区分出两个学习概念,即学习(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学习是指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学得语言,而习得则是通过实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而掌握语言。比如,学生通过话语的改变来获取信息,这样,学生所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形式,而是可理解的输入与输出。因此,外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而任务型教学活动侧重语言的内容含义更甚于语言的形式结构,于是,这种课堂语言活动更接近于自然的习得。而执行任务或任务的结果都离不开表达技能,即说和写的技能,那么,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课堂英语写作教学中就至关重要,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已经获取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任务,并共同来完成;教师的角色是辅助、指导,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与成果教学法相比,任务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写作任务过程的培训,学生不是学习,而是逐步获得了写作技
巧。
三、任务型写作教学任务的设计
任务教学法的核心思路是“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彻底改变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照书本现成步骤完成“任务”的做法。因此,在任务型写作教学中,教学任务的设计是学生能否圆满完成任务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应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难易适当的任务。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具有可操作性。教师所设计的每一项任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只有根据目标有目的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才能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二是任务活动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教学中应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生动。
三是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比如,可适当进行任务前的个人演讲,任务中的小组讨论及成果展示。
四是确定结果,重视评价。教师所设计的每一项任务必须有一个结果。评价任务完成的好坏取决于后任务中的分析和操练。
英语写作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而任务型教学法的任务设计难度又难以把握,任务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也难以控制。教育部也在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探索。如何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以指导英语写作教学,使二者和谐统一,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8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