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寝室文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申菊
摘 要:本文从网络环境下寝室文化面临的挑战入手,提出网络涌入寝室后引起的主要问题,阐述产生的原因,并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和网络管理这两方面提供策略。
关键词:网络环境 寝室文化
网络的流行的确给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但网络在宿舍中的流行,也给寝室文化带来了很多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寝室文化面临的挑战
大学生寝室文化是个广义概念,它是反映大学生衣、食、住、行的一个综合范畴。[1]的确,过去的寝室文化涉及的就是这些。但是网络的异军突起已经给寝室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挑战:
(一)从硬件设施来看:物质文化的变化。寝室的硬件设施包括寝室所处的自然环境、规划布局、内外陈设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高校的校园已经从过去的那种低矮破旧的楼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豪华楼房,无论是自然环境、规划设置还是设施风格都比以前显得更加人性化。[2]尤其是高校的寝室建设,看看目前的许多高校的寝室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种几张桌子、床、椅子的简陋设施,很多高校在寝室里配置了电视、电话、电脑桌、网络接口等,学生在寝室里可收看到有线电视和上网。
(二)从软件上来看:一是制度文化的变化,二是精神文化的变化。这里主要阐述精神文化的变化,其核心是价值观,包括学习方式、人际关系、心理氛围等。优越的硬件设施和便捷的网络使得许多学生的学习场所已经由原来的教室、图书馆转移到寝室,他们通过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网上学习,通过阅读网络上的电子书籍、期刊杂志、网络新闻、BBS论坛等来获取知识。伴随着学习方式的转变,人际交往方式也随之变化,过去以通信、打电话、参加社团等经典的交往方式逐渐被方便快捷的电子邮件、QQ聊天等取代,因为新的通信方式给大学生进行远距离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他们利用电子信箱、QQ聊天、网上留言等在不与人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以符号的形式就可以与别人交流,这种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倍受许多大学生青睐。但有的学生为了逃避现实交往的困难,开始慢慢沉浸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他们不愿再与现实中的人交往,甚至对网络形成了依赖,无疑会造成自我封闭或是心理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物质文化层面的优越性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然而在精神文化层面所呈现的重大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笔者从精神文化层面对大学生个体身心的负面影响做阐述。
(一)对个体身体的伤害:由于电脑长时间接触电脑,又得不到适当的锻炼,导致学生的视力和身体素质的严重下降。2003年3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政法大学目前近视人数约占在校总人数的30%―40%或更高,肺活量不达标者占7%―8%。在校8000多学生中,有10人左右患有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每年约有7―8个肺结核学生到校医院就诊。每年的12月、1月是校医院医疗的高峰期,曾出现过一天有570―580个学生前来就诊,这种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二)对个体心理的伤害:其一是迷失自我。优越的寝室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绝对自由的小空间。在这里,家长不会每天都督促他们学习,教师也不会来干预他们的业余生活,宿舍管理员也不会因为他们上网而把他们视为违反宿舍规章制度,再加上有些大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利用网络之便,打着学习的口号“为所欲为”。不断载出的报道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2004年12月15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上大81名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被集体劝退;2005年1月4日《北方热线网――沈阳日报讯》刊出“清华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步步沉沦被学校开除”;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爆发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据有关方面分析,主要也是长期沉迷于游戏、暴力导致的结果。屡屡发生的这些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警惕。其二是价值观的迷失。不良的网络信息引发思想混乱。据调查,互联网上发达国家垄断着90%以上的信息资源,从而通过网络向全球其他国家不断发送和传递文化信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不同的信仰及其所谓的人权、民主的理念也使我国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教育受到强烈的冲击,从而使大学生们本来不太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混乱,甚至盲目崇拜外国。另外据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的蒂姆莱贝教授的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大约有47%与色情有关,而据浙江调查显示有25.4%的大学生偶尔无意中去过色情网站,因好奇偶尔无意中点击的占14.5%,有3.6%的学生经常光顾。[3]将近一半的比例也让我们感到忧心。
三、应对的策略
笔者试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和网络管理方面给大学生一些建议。
(一)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广泛开展身心健康教育:从生理健康来说,我们要合理饮食、适时休息、加强体育锻炼、多参加社交活动、保持愉悦的心情等。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经验,一个完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该包括工作网络、教育网络和服务支持网络。[4]应对因网络而引起的问题,我引用林崇德先生把教育对象分级策略:正常行为、轻度心理障碍和严重的心理障碍。我们必须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对策:若是正常、健康的个体,通过常规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正常人健康地生活,克服种种危机,防止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变态的发生,使他们心理得到完善的发展;若是轻度心理障碍的个体,如问题行为、不良习惯、环境适应问题等,这类群体能认识到自己心理异常,而且多数人能主动寻求帮助和治疗,他们良好的自我调节功能无需我们过多操心;最重要的是严重的心理障碍者,此类患者的心理障碍表现包括幻觉、思想错乱、行为异常、感情失调,对自己完全丧失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沉迷网络等。这类人虽然为数不多,但影响比较大,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宿舍管理员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等各种力量来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尽快使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若通过教育仍解决不了的严重患者,我们必须求助医疗机构来承担。
(二)加强网络管理员的管理:从技术层面来看,网络的管理主要是网络的安全管理,其保护措施主要从物理安全、访问控制和传输安全等三个方面来考虑。[5]物理安全主要是防止对网络设备和电缆等的非法使用和意外损坏等。在寝室中主要涉及的硬件资源是网络接地系统、布线系统、端口、电缆等。本着节约、安全、合理的原则,访问控制识别并验证用户的身份,将用户限制于已授权的活动和资源。如网络管理员设置口令一定要起到保护作用,若发现网络存在非法入侵者的活动时,不是立即制止入侵者的活动,而是采取跟踪非法入侵者的活动,检测非法入侵者的来源、目的,非法访问的网络资源,判断非法入侵的危害,确定处理此类非法入侵活动的方法。网络资源的属性一定要体现主从关系,例如为了防止用户破坏文件,将文件的属性设为只读;为了授予某一类用户修改和使用文件的权力,将该文件的读写和执行权限授予该类用户;网络的安全监视,通过监视可以立即发现网络故障点、控制网络访问范围;审计和跟踪,这由两部分构成,记录并在记录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统计,从而找出问题所在,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传输安全要求保护网络上被传输的信息,防止其被窃听或修改。在校园网中,良好的物理安全是传输安全的前提,在传输过程中用到数据加密和防火墙技术。如何实现加密,则需用到加密解密算法,如DES、RSA和数字签名。有两种包过滤和应用层防火墙技术。这里的包过滤主要是对一些垃圾信息、色情信息、病毒信息和恶意的政治信息等消极信息和侵蚀学生思想的信息进行屏蔽,同时对一些非法网站进行过滤;应用层防火墙主要是察看用户在什么时间访问过什么网站,这些还可以帮助网络管理员察看查看有没有出卖机密信息、识别网络间谍。
从网络教育层次来看,网络管理员建立特定的网络规章和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网络法律是针对网络中出现如网上欺诈、网上剽窃、网上散播谣言等现象而制定的法律,除了国家或政府制定的网络法律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学校出现不同的情况,在小范围制定一些规章制度,这样更具有针对性。定期把一些信息发布给学生,以便学生能及时的了解动态信息。
(三)加强网络用户的个人管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寝室生活是一种集体生活,我们要自觉注意安全,特别是用电的安全,网络开通后,寝室里无形中增加了许多电器设备,这些贵重的物品要妥善保管好,平时我们一定要注意防火、防盗。另外对于网络用户除了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网络管理员的要求以外,还要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网络活动发展迄今,早已向社会展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运用网络道德对计算机活动进行控制,将影响其进一步健康发展。对于我们应当自觉培养一种“慎独”精神,即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僻居独处的情况下,也要谨慎自己的一举一动,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放纵胡为。
总之,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自觉抵御网络的侵蚀,在网络流行的今天,在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氛围下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文凯.大学生寝室文化初探[J].湖北社会科学,1991,(5):43.
[2]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97.
[3]胡礼祥.网络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1,(7):36.
[4]林崇德.“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的中国的催化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3.
[5]王兴宝.网络管理与维护[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89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