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顾 静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进行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专业推进工作组”项目负责人余文森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与终极目标是重建课堂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教师的职责就在于激发学生好奇、求知的热情,引导学生生疑、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下面我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文化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参与氛围
  
  在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同时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问答,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学生才能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看法。
  1.培养良好班风
  在班集体中,由于学生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定位困难,角色不当,发挥不了应有的潜能,成功的体验较小,而且常常会遇到挫折情境,教师要大力表扬和鼓励主动积极配合教师教学的学生。要将“鲇鱼放应”运用到教学中,特别善待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学生,善待插嘴的学生。其实爱插嘴的学生有些说明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或有独特的见解。每个学生都具有极大的潜能,有时连学生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还会有这种潜能存在。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要给学生更多的爱心,要以真诚的爱心来呼唤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奋发向上的本能,让学生找到自己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角色――“最近发展处”,使每个学生都找到正式的而且有发展潜力优势的角色岗位,让他们各司其职、人尽其才,并随着才干的显示、能力的提高,寻找更高的目标。
  2.激发主体意识
  素质教育最基本的条件是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而真正在课堂做到面向全体却存在着诸多困难。对于教师的提问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站起来表达的机会,这时候如何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讨论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讨论能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学生口头表达自己认识活动的机会,尤其是成对交换意见、分小组讨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表达意见的机会更多,除了表达机会的增多,同时讨论法还可以使学生听到各种意见,拓宽思维,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参与思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会发出特有的声响,要使孩子的心弦对准基调。特别注意把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主意愿和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达者。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如何做到让学生大胆创新思维呢?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都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促进化的源泉。因而在平时的游戏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鼓励、支持和肯定孩子的一切创造活动,让思维活跃起来。福禄贝尔也曾说过:“游戏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创造性教育应当重视学生的游戏。”如教师讲故事时,鼓励学生创编故事的某个情节等等,让他们在自由的天空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4.培养参与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实践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规律,提出改进措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励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我也行”心态。特别是一些内容浅显的数学课,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把一节课的内容编制成学生们去超市购物这样一个情境,把例题和练习题设计成超市里发生的事情,学生和教师分别扮演了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元、角、分的进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达到“自主学习”的理想境界。
  
  二、要让传统的属于教师的某些活动让学生来尝试参与,让学生担当起“小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否则课程内容无法理解,学生参与学习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积极参与是情感问题,有效参与是认知问题,而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过程,又是情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相辅相成。学生参与的根本目的是学会自主学习,因此说积极参与与有效参与缺一不可。
  1.尝试参与问题设计
  古语云:“学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探求的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一步走向知识的殿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对问题的分析及解决过程,实际上也是给学生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让学生扣住课题,提出问题,教师明确指出哪些问题提得准、提得好,正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让学生围绕所提问题自学本课的学习内容。
  2.尝试参与板画板书
  如教《乘加乘减》一课,我让学生看图引入,通过写连加算式后逐步讨论过渡到写乘加乘减的算式,让学生参与板书算式和课题,甚至让学生板画图。结果出乎意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尝试参与讲解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说的过程中也能及时发现错误的存在,有利于及时地修正、吸取、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同时,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想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做进一步的指点。特别是一些内容浅显的课,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教师的指导下,请学生走上讲台讲解、问难、检查,这样会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主体作用的发挥。
  4.尝试参与练习设计
  如教师提供一定的模式,让学生设计思维练习题;编写一些简单的解决问题的题目;设计单元测试题,如填空题,判断题等。我在教学中经常对于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同桌之间出题并且做出相互评价,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敢于尝试探究的能力,对于后进生的学习进步表现更为突出。
  5.尝试参与动手操作
  “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尖上”。在教学中,采用直观与操作的教学方法,利用教具演示、运用学具操作,协同多种感观共同参与,通过摸、指、画、剪、折、摆、比等积极的思维参与活动,直接接触各种事实,在心灵上获得深刻印象,从而获得有用经验。这样既可满足学生动手动脑和求知的需要,又为数学概念的建立描绘了形象生动的第一印象。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设问,对于刚上二年级学生可问:如搭一个三角形要3根相同的小棒,那么搭5个这样的三角形要几根小棒?学生们七嘴八舌,思维十分活跃,在争论无果的情况下,我让学生先动手试一试,然后再确定,于是学生动手做起来。答案确定后,紧接着我就指导学生练说是怎样操作的?结果怎样?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要求把操作的经过用语言说出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设计,既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几个几相加的道理,又可让学生悟到一条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分不开的。
  6.尝试参与学习评价
  运用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可调节师生情绪、打破课堂枯燥局面。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要求教师通过转变评价的方法、手段及评价实施的过程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认为,要想通过评价促进学生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要学生接受对他的评价,二是学生要认真反思对他的评价,吸取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要让学生接受对他的评价,我们应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用“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理念来评价学生,努力做到:重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在学生接受对他的评价后,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评价进行反思,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喜欢学习,爱学习;从评价中理清自己以前存在的不足,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及时端正态度,调整方法……让学生在评价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中寻找值得学习的长处,指出存在的不足;评价质疑问难的质量,评一评谁提得好;评价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这样克服了满堂问满堂灌的不良做法,变单向的传授为多问的师生互动,创造了让学生多实践多参与的机会,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能力。
  “平瘠的土地更需要肥料,纤弱的小苗更渴望阳光”。在教学过程中,对中等偏下的学生,要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我相信,只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勇于改革旧的教学体系,大胆探索和创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机制,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在知识的发现过程中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主动探索的精神,在课堂上层尽情充分展示自己,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让数学课堂真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大本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达到目的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9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