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学生图书阅读习惯养成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逐渐步入“大阅读”时代,这对作为国家和民族希望的中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阅读”时代的中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极其强烈,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闭塞、简单的课堂学习,企图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更直接、更广泛、更有价值的知识,而图书阅读无疑成为学生汲取知识,提升能力,完善人格与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文章阐述了中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意义,并分析中学生图书阅读习惯现状及原因,最后提出了推动中学生良好图书阅读习惯养成的策略,以飨读者。
[关键词]中学生 图书阅读习惯 现状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2011年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国民整体图书阅读率逐年提升。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据整个阅读主体的大部分,其图书阅读率高达83.1%,较上一年有了一定的提升,而17岁以下青少年各项人均阅读量指标远远高于成年人。从这一调查情况可知,国民对图书阅读的重视度在提升,我国的图书阅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光鲜的数字背后,作为17岁以下青少年主体的中学生在良好图书阅读习惯养成方面却令人担忧。当下的中学教育应将学生图书阅读置于战略发展地位,并多途径促使学生良好的图书阅读习惯,提升其阅读质量[1]。
一、中学生图书阅读习惯现状及引发原因(一)中学生图书阅读习惯调查现状分析
良好的图书阅读习惯使中学生终身受益,中学生是否养成图书阅读习惯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成败,同时也影响着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随着网络和多媒体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图书阅读受到了网络阅读的制约与挤压,在这样一个娱乐阅读时代,很多中学生的阅读特征逐渐表现为娱乐性强、网页浏览、浅层次阅读等,而精读研读、深入思考的阅读途径逐渐被学生们所忽视,图书阅读一度出现萎靡现象,亟待良好的图书阅读习惯来扭转乾坤,拯救中学生阅读于水火[2]。笔者对所在高中学生(随机选取100名)的图书阅读习惯进行了问卷、采访调查,调查大致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知,高中生图书阅读整体情况不太乐观,调查中只有10%认为自己平时图书阅读较多,阅读习惯勉强说得过去;而一般的学生则认为自己阅读量一般,没有形成一定的图书阅读习惯,阅读存在随机性,只是随性而读,对阅读习惯并未过分在意;对阅读较少和基本不读的学生来说,更不用提阅读习惯养成的问题了。总之,高中学生从整体上看,在图书阅读习惯养成方面不容乐观。关于中学生图书阅读现状,大致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不足一半的学生具有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阅读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但笔者在调查中得知,所调查学生中只有四成左右的学生有每天进行图书阅读的习惯,而剩下学生的阅读时间大多被课外活动、上网聊天、打游戏、看视频等所替代[3]。第二,阅读媒介发生改变,不善于选择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书籍阅读。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让学生更加专注于网络阅读,其阅读书籍由于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类型,并且,学生们不善于选择有益自身成长的优质书籍。第三,经典名著阅读量少。经典名著的图书中的精品,但据调查,只有45%左右的学生声称会不同程度涉猎名著,但阅读层次较浅。第四,大多数学生没有运用科学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很多学生为阅读而阅读,且不能灵活使用略读、精读、跳读、记笔记等阅读方法。第五,很多学生在阅读中不善积累和思考。调查显示,大約一半学生喜欢被文字带着走的感觉,他们将阅读视为一种放松自我的途径,并不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对阅读知识缺乏有目的、有计划地积累。第六,对阅读过的内容没有进行及时总结、复习、巩固[4]。
(二)中学生未能形成良好图书阅读习惯的原因
1.社会阅读环境制约着学生图书阅读习惯养成
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一定程度上受社会阅读环境的制约,环境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具有繁琐复杂、变幻莫测的特征,其对中学生图书习惯养成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浮躁、浮华现代文化环境不利于图书阅读习惯的形成,快节奏、功利性的社会让学生更加倾向于“快餐”阅读,浮躁、浮华心理使其逐渐远离图书阅读;其次,多元现代社会生活使学生与图书阅读脱轨,网络、视频、游戏、自媒体等的出现占据了学生大部阅读时间,这种社会环境很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图书阅读习惯。
2.家长未能对学生阅读做到科学有效的引导
家庭教育在学生图书阅读习惯形成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长如果对学生的图书阅读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加之学生自身的努力上进,很容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热爱阅读,时时阅读。但就目前来说,家庭阅读环境成为制约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因素。例如:很多家庭藏书很少,甚至无藏书,而一些家庭即使有藏书,这些藏书也大多以教辅书籍和愉悦学生身心的书籍为主(主要是教辅类书籍)。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毒害,一些家长认为学生阅读应该以教辅类为主,其他与学习无关的“闲书”,大可不读。另外,在学生进行阅读时,家长在阅读方法、阅读习惯方面的引导也较少。
二、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图书阅读习惯的策略
(一)强化重视,使学生树立科学的阅读观
强化重视,提升认识,使中学生树立科学的阅读观很有必要,这是学生良好图书阅读习惯形成的基础与前提。具体来说,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使学生意识到图书阅读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在当下社会,很多中学生进行图书阅读仅仅抱着娱乐消遣的目的,这直接导致了图书阅读的低效甚至无效。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图书阅读在积累知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锻炼思维、提升修养、健全品质等方面的价值,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母。第二,鼓励学生树立远大阅读目标,并做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崇高远大的阅读理想和目标是激发学生阅读动机的必备条件,目标制定以后,还要鼓励学生将远期大目标分解为近期小目标,具体目标,将阅读动机转化为自主化的阅读行为,推动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第三,强化重视,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自信心。学生只有树立了阅读信心,才能进行长期、恒久的图书阅读。 (二)多途径减少社会阅读环境的负面影响
社会阅读环境对中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影响是直接而全面的,好的社会阅读环境能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不利于学生图书阅读习惯的形成。因此,应创造积极、和谐化的社会阅读环境,让全社会关注和重视中学生图书阅读。首先,社会和家庭要树立“大阅读”观。社会和家庭都应将图书阅读看成是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重大事件,并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延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优秀文本,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其次,优化社会公共图书馆环境。图书出版社、各类书店应尽可能规范化,提供高质量书籍,以此来优化学生的社会阅读环境[5]。最后,尽可能使书吧代替一部分酒吧,阅览室代替多样化游戏厅,彻底净化阅读环境,实现全民阅读。只有这样,阅读才会走得更远、更持久。
(三)学校可建立针对性强的图书阅读引导机制
缺乏针对性较强的图书阅读引导机制是导致中学生无序阅读、不喜阅读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要建立针对性强的图书阅读机制,打破学生图书“选择难”“阅读难”等阅读困惑,引导学生高效进行图书阅读。首先,强化教师的引导。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在阅读书目选择、阅读计划制订等方面充分发挥点拨和引导作用。其次,教师要为学生适时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目。在书目推荐时,教师应基于学生兴趣、教材内容、书目价值等因素,并秉承“先进性、量力性、实用性”等原则,选择适宜学生阅读的书籍。
三、结语
文章对中学生图书阅读习惯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得出了社会环境复杂、家庭环境不优越、教师缺乏有效的阅读引导、学校图书资源得不到有效运用、图书馆服务质量差等影响学生图书阅读习惯形成的关键因素。最后,文章给出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阅读观、减少社会阅读环境负面影响、建立有效的阅读引导机制、优化校园阅读环境、给予学生科学有效的图书阅读方法等有利于學生良好图书阅读习惯养成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霞.普通高中名著阅读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4.
[2]李玉萍.新媒体环境下全民阅读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3]邵海银.农村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4]张娟.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指导现状和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5]杨骅.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44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