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丰
冷战结束至今,国际政治格局一直在由单极向多极转变。中国在近30年来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国际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成为国内外学者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朱立群、林民旺等著的《奥运会与北京国际化――规范社会化视角》将北京奥运会作为研究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中国社会国际化的案例,以建构主义视角,从国际关系行为体内在本质目标人手,解释行为体的行为变化,恰当地把握了中国在奥运会期间与国际社会的互动过程;从政策、制度安排和行为三个维度考察中国、特别是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的国际化进程,精辟地阐释了中国与国际规范之间的双向互动。
该书采取了理论分析指导案例分析的研究路径。作者首先阐释了研究中国(北京)国际化的建构主义规范社会化理论,然后分别从奥运制度的演进、北京申奥历程、奥运会与北京媒体运行的国际化、奥运会与北京环保的国际化、奥运会与北京商业文化的国际化、奥运志愿者规范与北京的国际化、奥运场馆建设与北京国际化等七个方面探讨了奥运规范国内化的进程、奥运会前后各种制度的变化、改进以及北京各项制度国际化的动力,并将这些实践领域作为分析中国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事实和衡量依据。该书理论部分分析到位、严谨,并且就如何将中国(北京)国际化与建构主义的规范社会理论相结合做了充分论证,为分析具体事实和数据奠定了坚实基础;书中案例分析选取得当,既将奥运机制化为几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分别分析其作为奥运机制产生作用的内在社会动力,同时又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奥运会作为制度规范如何促进中国与北京社会化、国际化进程。
具体来说,该书从国家机制如何发生效应开始谈起,针对新自由制度主义无法解释国际制度常常产生非本意的结果的问题,采用建构主义社会化的视角,认为国际制度是规范或观念的汇聚,国际制度经由社会化机制改变行为体行为。作者将此观点运用于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实践,剖析了国际制度在引导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同时,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国际化的建构作用。
在研究路径上,作者既探讨“国际制度(国际奥委会)的压力在推动中国国际化的作用”,又“强调行为体(国家、官员、个人等)在制度环境下的学习”,表现出了制度与行为体之间的互动。作者采用了广义上的规范涵义选取案例。在作者看来,表面上奥运会只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国际性体育赛事,但是从深层次来看,奥运制度本身也是“由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规则、监督和执行机制以及界定群己关系的意义体系构成”,“是由世界各国共同创造并始终处于演化之中的一种全球文化和制度规范”。因此,从广义规范的角度看,北京奥运会的申办以及举办实际是中国遵守国际体育规范、与国际社会接轨、实现北京进一步国际化的过程,这就使通过国际关系的视角研究体育与国际社会、体育与国内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成为可能。此外值得赞扬的是,该书对涉及理论研究的问题均采取了由宏观到微观的分析路径,提供了一条清晰研读思路,既便于读者实现理论与实际案例的契合,也为我们从深层次认识了解中国,尤其是北京社会国际化的进程,提供了良好的范式。
作为建构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的尝试,该书的研究也留下了一些有待深化和拓展的研究议题。首先,尽管北京申办和举办奥运会及相关活动是中国政府接纳、践行国际规范的缩影,但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社会化,是远比北京作为一个城市的国际化宏大的研究课题,二者的区别与联系需要加以厘清;在此基础上还要讨论北京奥运会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反映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社会化进程。其次,体育(奥运会)属于国际关系的低政治领域,对国际体育规范的接纳和践行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反应一国对其他领域国际规范的态度,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不过总体而言,本书采用建构主义社会化理论很好地向读者阐明了中国与奥运会规范互动的原因和机制,同时在国内首开将体育纳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议程的先河,既是一部研究我国社会化进程的严谨学术著作,同时也不失为一部国际关系研究内容与方法的革新之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09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