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临床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临床护理对于脑梗死患者的心理与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的资料,将其中接受常规护理的30例作为A组,接受临床护理的30例作为B组。观察2组护理效果。结果B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运用于脑梗死患者治疗中,能够促使患者的心理状况好转,并提高了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梗死;临床护理;生活质量;心理情况影响
  引言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在脑血管发病率中约占80%,具有发病快、治疗周期长等特点。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的标准化护理方式,循证医学作为基础,根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同类疾病患者制定科学与规范的护理流程方案,本次研究对本院收治的9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的资料,将其中接受常规护理的30例作为A组,接受临床护理的30例作为B组。A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43岁,平均年龄(60±18.25)岁;患病时间最长5d,最短2d,平均(3.66±1.34)d。B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42岁,平均年龄(59±15.39)岁;患病时间最长6d,最短1d,平均(3.78±0.59)d。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具体内容:给予患者抗凝、溶栓、降脂等常规治疗,基于此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进行观察,同时为患者开展用药、饮食、生活方式指导等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即患者病情稳定持续48h开展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2.1 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患者无法自行活动时需要护士对其进行正确的体位摆放,定时更换体位并进行肢体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产生压疮。针对患者健侧肢体,进行肩、肘及膝关节伸展、屈曲运动,患侧关节行被动运动,10遍为一组,1次/d。患肢被动训练后患者呈仰卧位,屈曲双腿进行伸展髌骨、抬高臀部训练,后将健侧腿伸直,指导或协助其患侧腿部屈曲、伸展髌骨、抬高臀部训练。其病情有所好转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坐、立及步行训练。
  1.2.2.2 语言、认知功能康复训练
  为患者播放电视节目、音乐、电台节目或提供书籍,以此对其视觉、听觉、认知功能产生良性刺激,指导患者进行鼓腮、呲牙、弹舌等动作促进其口腔运功功能恢复,然后从单音节训练开始锻炼患者的发音,其发音无误后进行多音节、连音训练,多与患者进行交流,鼓励其多讲话。
  1.2.2.3 心理干预
  康复训练周期长,进展慢,内容枯燥,导致患者易产生焦虑、抵触等不良情绪,需要护士给予心理疏导,多鼓励和安抚患者以缓解其焦虑心态,减轻其心理负担。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通过C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值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呈负相关;应用MBI及FMA评价患者ADL及肢体运动的改善情况,两项量表分值均与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呈正相关。②疗效判定标准:患者功能缺损评分下降90%,病残0~2级为显效;患者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介于30%~89%,病残3级为有效;患者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30%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结果
  2.12组SAS评分与SDS评分比较B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优于A组,有明显的差异(P<0.05)。
  2.2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B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梗死是以脑血栓为基础的动脉粥样硬化,又称脑梗塞。脑梗死作为一种突发性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尽量做到早期治疗,在发病4~5h内进行静脉溶栓,6~8h内可进行适当的血管内干预,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脑梗死恢复期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尿路感染、肺栓塞及吞咽进食困难而导致的营养不良,所以在治疗后6个月内是神经恢复的最好时期,同时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和生活上的治疗也有助于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而脑梗死患者大多是老年人,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脑组织损伤,引发患者痴呆症状,脑梗死痴呆患者伴有一定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痴呆程度越严重,动脉硬化就会越高。患者初期认知功能障碍较轻,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神经功能障碍会越来越高,患者生活能力也随之变差,意识也会逐渐模糊。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实施临床护理的B组生活质量评分、SAS评分与SDS评分优于常规护理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进一步说明,对脑梗死患者积极应用临床护理,不但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而且还能够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对于促进其尽快恢复有重要意义。分析其原因,临床护理倡导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核心,并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其提供各类舒适、细致及全面的护理。临床护理能够凭借患者的恢复情况,经由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等一同构成护理团队,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方案及护理路径,并依据路径指引实施护理程序。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成效,加快临床症状好转,促进病情转归。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其肢体、神经、语言等机体功能的恢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促进意义,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振芳,于格,高媛.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研究,2016,24(3):140-141.
  [2]范蓉馨.优质护理在NCU脑梗死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9):1228-1229.
  [3]陳静.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12):86-87.
  [4]陈淑华.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与护理方法的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3):226-2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61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