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社会正处在一个知识总量,急剧增长的创新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对学生的要求愈来愈高,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将会影响其一生。为培养社会主义具有创新精神的公民,我们要重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社会的发展,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程改革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要有更足够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开辟“课外阅读”这片绿洲,让孩子尽情徜徉于激情和人文的课外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等于有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就有了获取知识的自由和能力。
一、创设阅读环境,激发学生喜爱阅读
1.营造阅读氛围
。首先,在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让孩子孕育在浓浓的书香中。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古往今来对人类有作为的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他们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把学校、教室学校的的角落都设置成图书角,放满各种课外书、报刊,让学生在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拿到自己喜欢的书,找到自己需要的一切。建议家长利用节日带孩子买书,建议家长买书给孩子当生日礼物……
2..开发图书馆
。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
3.建立班级图书厨橱
。为丰富学生书源不足,教师动员学生把个人新添置适时、新颖性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二、选择合适的读物,汲取文学养分,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名著名篇,熟练背诵经典诗词,可以最大限度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由量变而质变,厚积而薄发。
1.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理解水平的读物
,学生读书兴趣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六岁至八岁对于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发生兴趣,应选择一些封面装饰美丽,内配有强烈色彩插图的简单读物,易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2)八岁至十岁是对以现实生活为体裁,经由想象所构成的童话故事发生兴趣。如:《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等 (3)十一岁至十二岁时,对于人间的谋求生存,征服及开发大自然的紧张冒险故事、传记故事、科幻故事和科技文章发生兴趣。
2.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3.教师本身要的有丰富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靠自身的影响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随机应变,善于综合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使学生因教师丰富的文学知识,流利的口才等现象产生一种敬重老师,羡慕老师“卓越出众”才华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效果在无形中不自觉地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这也是小学生“爱模仿”天性的必然。
4.开展多种相关的班级或学校大型的文学活动,通过活动满足学生在优越性上的表现欲,使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开展和举行一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速拟提纲复述比赛,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由易而难,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围绕小学生天生爱表现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强烈的表现欲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意识,也正是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重点所在。
三、探究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思维能力
1.探究以读为本,重视多种形式的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大胆的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一堂课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安排多种阅读方式,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读等不同形式。老师灵活,充分地应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读。
2.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们启发学生思考、想象、查解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感染,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表达的愿望,使他們自然地读出感情来。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评议过程:指名读—评读—带着理解读。使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等。精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阅读要训练学生思维的多重性
深度阅读要指向教材内涵的深度挖掘,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多重训练,这种发散思维,包括思维的求异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精确的讲述,巧妙的引导,能帮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作出补充,或者对其进行调整和修正。教师必须有自己的创造性阅读,并且这种创造性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能驾驭学生的创造性阅读,使学生的阅读层次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四、制定评价奖励体系,并完善网络评价
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不适应新课程要求了,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这必将促使我们每一位家长、语文教师关注阅读对学生情意领域发展的影响,并积极主动去寻找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态度和习惯,制定合理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语文阅读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
。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 鼓励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成果,肯定他们的付出。如果条件允许,进行一些必要的物质奖励,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方法。课外阅读时,我们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会坚持更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又是同学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2.教师家长在学校设立一个攀登阅读平台上,每学期每个年级,学校给出一个读书的单子,按水平分好级别,从易到难,有指导性
。学校的同学每读一本书,可以在计算机上做一个阅读理解的测试,五题,十题,二十题等数目不等,都是多项选择题,根据做对的题数,得分。然后按学生得分的多少,老师把名单贴在教室的墙上,各班比各个年级还比,在墙上插红旗插明星。到年末,整个学校还比,前几名的还给奖励。
总之,小学阶段是阅读的启蒙阶段,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激起阅读愿望。阅读习惯能使同学阅读之路走得更长远;阅读方法能加宽我们的阅读之路;阅读评价是一把标尺,衡量我们的成果,体现人文精神。让同学用人性、童心去感受世界,如读鲁迅、朱自清、沈从文的作品,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对自然生命和人的生命的大爱,对父母的永远眷恋,对弱者的同情,对生活的热爱,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理想的追寻……从精神和语言上通过长期的培养,使之人格化,品质化,都能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75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