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广东河源系粤东北客家人重要聚居地之一。河源客家民居主要以方形围屋为主,仙坑八角楼就是一座方形客家围屋。该楼修建于清乾隆庚子年,极具防御特征,乃河源客家围屋的典型代表。本文从古村概况、建造背景、建筑艺术、保存现状等方面对该楼进行论述,借此一窥河源客家围屋之貌。
【关键词】客家围屋;防御体系;建筑艺术
一、仙坑古村概况
仙坑古村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康禾镇。该村始建于清,距今已有400年历史。仙坑古村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20多栋、古墓2座、古井3个。原建筑风貌保存完整,代表性古建筑主要有八角楼大夫第和四角楼荣封第。
仙坑村四面环山,山林茂密,康禾河自南向北从村庄中穿过,汇入东江。河两岸各有一条纵向的主村道,村落即以这两条村道为主骨架构成以河西岸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体系。村落建筑均为悬山式瓦顶、砖木结构、客家围屋式布局,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建筑空间变化灵活,风格朴实,形成了具有浓郁的河源特色的古村落。
二、仙坑八角楼建造背景
仙坑八角楼大夫第始建于清乾隆庚子年(1770年),由仙坑叶氏第四代先祖叶本菘及其子叶景亭(叶本菘长子,受嘉庆皇帝封“布政司经历加二级”)、叶霞亭(叶本菘之子,邑武庠生,武略骑尉)耗资银元万两,历时16年建成。叶本菘官至奉直大夫,因此八角楼正门悬有“大夫第”牌匾。
三、仙坑八角楼的建筑艺术
1.八角楼的平面格局
仙坑村的古建筑大多是客家方形圍屋,呈中轴对称布局。在平面布局上,中轴线一般为正栋,设置正厅,常见为两堂或三堂,堂与堂之间设置天井,天井两侧有廊庑,厅堂两侧为厢房。正栋两侧设置横屋。建筑前方有地坪或晒谷坪,晒谷坪前面设置一半月形池塘。
仙坑八角楼“大夫第”就是一座典型的四堂四横、四周加设护城墙的大型围屋建筑。该楼呈回字形,中轴线上自西向东依次是池塘、晒谷坪、门厅、前厅、中厅、上厅,厅堂左右各设两排横屋。一共有房间70多个,天井15个,规模十分宏大,因里外各角上共设有八个碉楼,故称之为“八角楼”(见布局图)。
2.八角楼的防御体系
客家人南迁避难,或对抗本地族群冲击,或抵御匪患战火,客家围屋无论是圆形还是方形,都具有明显的防御特征,建得如同城堡一般。一座围屋内禾坪、水井、谷仓、柴舍、牛栏、猪圈、舂室、磨房,一应俱全。围屋的外墙相连,除晒谷坪两端的斗门外,很少再设其它门户出入,外墙窗户也设计得很小,因而使其防御功能大大增强。
仙坑八角楼最大的特点就是具备完善的防御体系。该楼占地面积3600多平方米,建筑结构独特,它与江西、福建等地的客家古民居中常见的圆形屋体不同,它呈方形,是一座外加护城墙的回字形的城堡式建筑,宛如一座牢固森严的古城。石楼四角分布着碉楼,四座分布在内屋四角,另四座分布在护城墙四角,故称八角楼。
八角楼坐东朝西,八角楼外层角楼高10米,护城墙高6.5米,护城墙用麻石条砌成,墙体厚1.4米。护城墙上部通道外侧墙高1.56米,内侧矮墙高0.8米,中间通道宽0.66米。
城石墙与内屋之间相距3米左右,护城墙内侧建有专门登护城墙的石梯。护城墙与角楼上分布有葫芦形枪眼80多个,大小不同的两种炮眼28个。大炮眼中空,内可容纳数人(见上图)。从外面看上去,外城墙将四角楼严严地包裹于内,显得坚实厚重、固若金汤。
晒谷坪外侧的墙厚70厘米,高仅两米,外侧挖有一块6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池塘。半月形池塘作用有三:一是起到防御作用,类似于护城河,与高六米多的外层护城墙融为一体,共同抵御进攻;二是消防作用,如楼内遇到火灾,可就地取水,十分便捷;三是风水因素,客家人寓水为财,半月池与楼内天井相连通,天井积蓄的雨水直接注入半月池,体现了传统的肥水不外流的“聚财”观念。
3.八角楼的建筑美学
客家围屋在建筑中体现了中轴对称、中和、含蓄而深沉的美学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这一特征在仙坑八角楼上亦得到完美体现。当人身处八角楼之时,无论是建筑本身严格对称的美感还是建筑与其在池塘水中倒影的对称美感,都会使你感受到这座围屋所散发出的严肃庄严的敬佩之情。
除了八角楼在建筑整体上的美感,它的细部装饰一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它的建筑装饰,以视觉的审美形式蕴含着浓厚的客家文化。客家人将使用的结构和装饰的审美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个装饰的立意取向以及造型结构都显示出了客家人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本土文化及异域文化兼容并蓄,创造出了具有独特客家风格的建筑装饰艺术,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
仙坑八角楼的石雕、木雕、灰雕等没有太多的繁琐装饰,但是造型优美、构思精巧,极具特色。
八角楼的石门、石窗、石柱、柱础、门墩等造型皆非常简洁,没有过多的纹饰(见图)。而在该楼前的池塘两侧,建有石龙旗基座两个、旗桅4根。旗桅高180厘米、宽39厘米、厚21.5厘米。虽已不见石龙旗旗杆,仍可想象主人的身份及当年盛况。
八角楼的木雕艺术主要在梁架装饰、隔扇、裙板、窗户等身上得以体现,这些物件造型大方、色彩以土红、石绿与镀金相映,质朴而精致。梁架上饰物有龙、凤、狮子、竹节象(见图)、鼓、花草等,表现手法多样,形象生动。
4.八角楼的形制来源
客家人几经迁徙来到南粤,在构建新居时,非常巧妙地将中原建筑的精华吸取过来,熔铸其中。一是堂屋部分,客家围龙屋的堂屋与北方中原地区的四合院有很多相似之处。二是斗门、照壁部分皆有中原民居特征。三是受赣南围堡建筑形制的影响,注重防御,以方形围屋为主。
四、仙坑八角楼的现状与保护
仙坑八角楼是河源地区未被破坏、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2008年,东源县康禾镇党委、政府经过研究,协调仙坑村共同筹资近30万元对八角楼进行了全面修缮。笔者现场考察发现,该地民风淳朴,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亦也较强。
五、结语
仙坑八角楼是河源客家地区保存完好的大型城堡式围屋,具备完善的防御体系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八角楼造型坚固、实用性强、装饰大方得体,美观实用与防御的完美统一,堪称河源客家围屋的典型代表,为后人研究客家围屋留下了一座绝佳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吴卫光.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图像学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万幼楠.赣南围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陆琦,陈家欢.筑苑·广东围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3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