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存哲学视角看《活着》中的活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余华的《活着》,用平淡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农民徐福贵活着的过程。他经历了家道中落,身边亲人一个个相继离去,生活数度难以为继的苦难,最有理由死去的他,却从未放弃生,一直坚持活着。他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赋予人的责任。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关键词:活着 忍受 责任 讲和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在这部小说中,他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活着于他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始。为了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由始至终,他都在担当生命的责任——“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一部厚重与沉痛的说明书,是生命与死亡的斗争史。活着——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成了最难的两个字。
一、活着——忍受苦难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场。人要靠记忆来慰藉,靠倾诉来释然,靠回首来彻悟。悲怆的残阳感染了那个午后的黄昏,带着些许的惆怅,带着些许的悔悟,带着些许的淡然,主人公福贵讲述着自己的一生以及和他密切相关的亲人。那一个个名字跃然纸上,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生命重重的痕迹。
福贵——一个大地主家的儿子。祖父白手起家,从养鸡开始,使鸡变成了鹅,鹅变成了羊,羊变成了牛,于是家境变富裕了,拥有两百亩地。但到了他爹这一代便开始衰败,他爹挥霍掉了一半的土地。年少时的福贵还称得上是个阔少,有着村人不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的富贵。在满足和拥有中,福贵却一步步堕落,出人烟花场所、金牌赌场,放浪形骸,忘怀于纸醉金迷的世界。可赌场上从没有赢家,福贵在不知不觉中输掉了自己的人生。
家珍——他的妻子,是善良、富有爱心、难能可贵的女子。她一辈子任劳任怨,对“浪子”福贵保持一颗忠诚的心。福贵落难,她被自己的父亲接回娘家,可她生下儿子有庆后,又带着儿子回到贫困的家中。经历过失去之痛的福贵,这时才想起她的好,终于知道疼爱自己的妻子。他们为了一家人活着,辛勤劳作,患难中恩愛有加。或许是劳累过度,她得了一种不治之症——软骨病,无论她如何不舍,都没能逃脱死亡的命运。
凤霞——福贵的女儿,虽然聋哑,却聪明可人,心地善良,心灵清澈。“可怜的凤霞发了一次高烧,再也不会说话了,她坐在我对面,她知道我们在说她,就轻轻地对着我笑。看到她笑,我心里就跟针扎一样。”何止是他的心跟针扎一样,读者的心也跟针扎一样,千疮百孔得疼。凤霞长大了,出落得花一样娇艳。她出嫁了,嫁给了城里的偏头二喜,她很开心。生活出现了一抹亮色。或许是那家医院的缘故,也或许是上天的安排,凤霞生产大出血,死了,留下了一个儿子苦根。
有庆——福贵的儿子,是一个活泼、倔强、不认输的孩子,也是一个富有爱心、善解人意的小男子汉。他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赤着脚在上学路上来回奔跑;他爱他的姐姐,因为想那个又聋又哑、被送给别人当丫鬟的姐姐,常常遭到父亲的毒打。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拿了学校长跑第一名。可是,有庆去世了,他的血被抽干了,医院为了给产后大出血的县长女人输血,抽干了这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身上的血。天意弄人,那县长又是福贵当兵时认识的战友春生。“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二喜——福贵的女婿,为人忠厚老实,吃苦耐劳。他和凤霞相亲相爱。凤霞死后,他对苦根疼爱有加。可是,死亡没有放过他,他在苦根四岁那年死于工灾。
苦根——福贵的外孙,福贵的爹、娘、妻子、儿子、女儿、女婿都死了,只留下苦根和他相依为命。这还是一个不懂得什么叫作“死”的孩子。福贵说:“你爹不会来接你了,我也不能送你回去,你爹死了。”苦根说:“我知道他死了,天都黑了还不回来领我。”他没吃过一顿饱饭,和福贵相依为命。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攒钱买一头牛。钱终于攒够的时候,苦根却死了。他终于吃饱了一回肚子,却被撑死了。苦根死了,福贵终于完全丧失了希望,却没有选择妥协——他买了一头老牛,从此相依为命。
福贵的亲人纷纷在这个叫作“活着”的故事里死去,而他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作者借福贵之口,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这种平静而略带温和的叙述笔调,使得作品中尽管没有血淋淋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没有愤怒,却让读者感悟到:“福贵在生活中磨炼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至于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
二、活着——承担责任
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的感染力和震撼性。福贵美好的生活被命运一次次地摧毁,生命的无常和福贵“活着”的信仰形成强烈的冲击。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多么辛苦。
当福贵从富有跌进贫穷的深渊,他的爹看似平静,内心却掀起惊涛骇浪,蹲在粪缸上一头栽下来,气绝身亡。那一抹悲伤的气氛还未退却,家珍之父敲锣打鼓接走了女儿,还有福贵未出生的孩子。年迈母亲的哀伤,年幼女儿的懂事,无不刺痛他的心。亲情是人内心无形的线,牵引着人的思想和行为。看着亲人为自己所累,他的自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责任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没有逃避随之而来的苦难,开始勇敢地把责任承担起来。妻子家珍带着儿子有庆回归,更让他增添了生活的信心。他默默耕种着租来的五亩地,孝敬父母,心疼妻子和女儿,想要养活一家人。老长工长根因为他而无家可归,他对娘说:“苦也要把长根留下,我们每人剩两口饭,也就养活他了。”因为他知道,长根的今天是他的昨天造成的,他有责任和义务。他买回了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长了。但是,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哭,早已不会再哭的福贵买下了它,起个名字也叫福贵。十年过去了,“两个老不死的”——徐福贵和老牛福贵,居然都没有死,他们活着。福贵赶着福贵去犁田,在吆喝福贵的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都是些驾着轭正在埋头犁田的牛。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家珍是城里的小姐,嫁给福贵后,就承担了一个妻子的责任。尽管福贵一家的生活从天堂坠人地狱,尽管她完全可以逃避,甚至已经被她的父亲接走,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回来了。自知病重,时日无多时,她对福贵说:“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朴实的话语让人泪流满面。
还有福贵爹,得知福贵把家产输光后,他说:“赌债也是债,自古没有不还债的道理。我把一百多亩地,还有这房子都抵押出去了……”一句“自古没有不还债的道理”,让这个老地主的形象有了感人的力量。即使处于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候,也要承担做人的责任,不逃避,不耍赖,言而有信。
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无论如何,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活着于他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为了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由始至终,我们都在担当生命的责任。
三、活着——与命运讲和
作者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作者一次又一次将福贵的生活推进巷口拐角,当你以为他会重新开始生活时,命运却跳起了舞。“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在经历了生生死死这样的事之后,福贵或许也已经明白,人能到这世上走这一遭就足够了。福贵一路颤颤巍巍地走来,经历了亡家丧妻白发人送黑发人,最终和一头老牛做伴,却也有温情的地方。作者给了福贵一个朋友,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却谁也无法抛弃对方,没有理由抱怨对方,这就是命运。人间的情义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亲情、爱情和友情交织在这个故事里,这种情不管是深是浅,的的确确是真隋。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因此人爱反省,反省着前一秒的自己并从自省中界定事物的对与错。我们可以为了失去爱情失去依靠而纵身一跃,却无法清醒地接受任何切肤之痛;在为他人的看法苦恼时,却忘记了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了。岁月的年轮转得飞快,与其被外界的事物束缚困惑,消耗光阴,不如顺其自然地与生活融为一体。好与坏、开心与悲伤、希望与失望通通都可以照单全收,宠辱不惊,悲喜不形于色不动于心。站在与自然万物同等的位置上看自己,其实一切真的都十分简单。
我们因为活着,所以才能够分一点心去顾虑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但是很多时候却将这二者混淆不清,我们需要的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生产、生活。所以当你需要的或是想要的没有实现时,不要轻易地沮丧和失落,因为你已经做到了为人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那便是——活着。
命运很难改变,生活的磨难应该平静地接受,然后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福贵也是如此。这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对命运的屈服,他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谛:与生活讲和,与命运友好。
《活着》以平淡的中国汉字表达了人间至高无上的情感。它剔除了城市的浮躁和喧哗,它赋予人类精神洗练和升华的过程。许许多多的人都能从中读出自己心中所理解的活着。它给那些为金钱而生与死的人以当头一棒,它教训了那些亵渎自己生命的懦夫,它是在告诉人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悲剧造就经典,是因为悲剧能引发人们内心最沉重的思考。或许因为时代,或许因为际遇,福贵命运多舛,但也让我们明白,生命中的苦难固然很多,但是无论何种情况,乐观才是支撑我们活下去的力量。
《活着》的主题与内涵,一直有争议。有人说,这部小说是荒诞的,在一段精简化了的历史阶段里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化地集中到一个家庭中来表现;也有人说它真实,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还有人说,这部小说充满黑色幽默的意味,对各种变革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许多人都认为这部小说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小说的结局—福贵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种消极的观点:人和动物的生命价值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区别,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仅仅是一种“活着”的状态而已。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结论的话题,作者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4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