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看《老师好美》中主人公的悲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世纪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其精神分析学对后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章试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角度来探讨《老师好美》中主人公感情畸形所酿成的悲剧,重点解读丁佳心、邵天一、刘畅三人的精神和人格问题。
  关键词:精神分析;俄狄浦斯情结;力比多转移
  一、引言
  弗洛伊德的出现,是20世纪的一件大事,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论,在世界心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他的文艺心理学,对艺术创作动力、艺术家的心理素质、艺术的形式和内容等多方面都进行了探讨,将研究深入到艺术主体的深层次意识内容中。精神分析论,内容丰富,涉猎广阔,其在心理学上的地位堪比达尔文的进化论之于生物学。五四运动之后,这一精神分析理论流传到中国,开启了我们对文学批评新的大门。
  《老师好美》是当代作家严歌苓于2014年创作的一本长篇小说,该书讲述了一位36岁的离异女老师丁佳心与两位花样少年邵天一、刘畅跨越年龄鸿沟而发展出的隐秘炽烈却又匪夷所思的禁忌之恋。因爱嫉妒,因爱生恨,心智尚未成熟的少年横生恶念,拔刀杀死情敌,最终酿成悲剧。三人交错在巨大而畸形的情网中,懵懂炽烈地寻找感情的最终出路,不知所求为何,也始终解不开自己心中的死结。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在理论专著《苦闷的象征》中提到:“这精神分析论着想之极为奇拔的地方,以及有着丰富的暗示的地方,对于变态心理、儿童心理、性欲学等的研究,却实在开拓了一个新境界。尤其是最近几年来,这学说不但在精神病学上,在教育学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上,也产生了影响。”[1] 本文将使用精神分析法剖析《老师好美》中主人公悲剧的成因。
  二、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建构了人格系统理论,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构成。本我是不受拘束、原汁原味的,它隐没在无意识之中,主要由性本能的冲动构成。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欲望满足和道德伦理之间的居中者,自我是有逻辑、有理性的,并具有组织、批判和综合能力,它是 “唯实原则”尊崇者,不遵循“唯乐原则”。超我是人格在道义方面的表现,是理想化的东西,道德伦理的卫道士,需要压抑本我才能达到,它是禁忌、道德、伦理的规范和标准以及宗教戒律的体现者,超我是从自我中发展而来的一种“自我理想”。[2]《老师好美》文本中,多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相互碰撞和斗争,人物的心理波动就是内心深处激烈的角逐。到底是为欲望所驱使还是要紧守道德的底线,诱惑像一个巨大的沼泽,人性于其中浮浮沉沉,起起落落,一不小心就会被无情地吞噬。丁佳心作为一位离异多年的母亲,独自抚养女儿叮咚,她将原来那个对生活充满激情和向往的女人化为带着自以为完美的“母爱”去奉献学生的老师,她想方设法地去关心班上的每一个学生,生活、心情无微不至,但她的爱是有毒的,也是一种病态爱的付出。荣格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再分析发展,他把弗洛伊德以性欲为核心的潜意识修正为集体无意识。
  《老师好美》中丁佳心的本我就是站在一位老师的立场上,对班级的每一位学生掏心掏肺,完全處于无意识的心理状态。她像一位母亲一般,带给缺失母爱的孩子以依赖和安慰。但丁佳心毕竟是一位离异许久,独自带着孩子的单身女性,性本能在无意识层面短暂潜伏着、压抑着,等到冲破牢笼重见天日的那一天,带着巨大且迅猛的破坏力。虽然刚开始还能分清自己和学生的身份有所拒绝,但最终还是沉醉于刘畅对她的保护。刘畅为她赶走前夫的骚扰,担忧她的人身安全而彻夜守护。丁佳心潜藏在深处的伦理道德的卫道士超我急急地捍卫属于自己的领土,迫使她放弃种种非分之想,而欲望衍生出的罪恶感使她内心饱受煎熬,又忍不住动摇,是否要向前迈一步,找到新的突破口成全本我,并想方设法地满足自己作为一个正常女性的生理乃至心理的需求,保护人的本体不受伤害。丁佳心在渴求性欲的本我与压抑性欲的超我中摇摆挣扎,在道德压力和欲望需求间饱受煎熬。文中这样写道:“但刘畅和她,可能就是小小的私奔。她搂着他,摇晃她的宝贝那样,他感到她叹息一声,或许这个哄不好的孩子让她累了……她好像在说……不能……别这样……她的呜咽还在喉咙深处,在胸腔的起始点。她的挣扎认真了,好像在推他。”[3]一般来说,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处于一种静止状态中以便保持三者的平衡,如若天平倾斜,就如同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酿成再也无法挽回的悲剧,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剧就是发生在这样的灾难中。一旦自我恰当地处理本我和超我的关系,欲望的爆发便会借助非理性的方式宣泄而出。《老师好美》中的丁佳心就是在本我与超我之间摇摆不定,自我本能在“道德化的自我”,也就是超我的指使下,限制着原始的冲动,她努力地想摆脱两个孩子给她带来的温情,但又不可自拔地沉醉其中,这样的举棋不定,摇摆动摇,不舍得斩草除根,借着关爱的名号,做着“勾引”学生的行为,才酿成了刘畅将邵天一杀死,花季少年一个惨死,一个被判死刑的悲剧。
  三、俄狄浦斯情结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本我的欲望动力来源于人的本能,即类似膝跳反应的下意识或者说第一反应。性本能在人的一生中要经历若干发展阶段。在孩童时期,男孩会出现恋母情结或者叫俄狄浦斯情结,女孩会有恋父情结,无论是恋母情结或是恋父情结,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对母亲或父亲的依赖和独占。在平时生活中,也存在着一种倒置,即父亲或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存在超乎寻常情感的依赖甚至病态的眷恋。这种程度上,我们称其为恋子情结。恋子情结较普遍地存在于单亲家庭之中,夫妻中的一方因另一方长久的缺失造成情感上的空虚。丁佳心离婚已久,因为丈夫婚内出轨了一个国外女子并使其怀孕,所以独自带着孩子生活,但女儿为了不给她带来太多的负担,选择长期住校。或许在刘畅第一次发信息给丁佳心,并给她取名“心儿”的时候,丁佳心的内心便已泛起波澜。长久以来,刘畅已经成为了丁佳心的精神支撑,他不再只是她的学生,更是她潜意识中的第二个“小丈夫”,在刘畅身上,丁佳心获得了自己这么多年来内心温暖渴求的满足,自从刘畅来到她的身边,她获得了作为小女人的精神乃至生理的满足,这是她心仪已久梦寐以求的。但对于邵天一的关爱,是丁佳心自己幻想出的一种理想的付出。女儿长期不在身边,她的母爱无处安放,而邵天一渴望母爱,渴望一种能与他内心产生共鸣的母爱,于是他爱上了懂他也能陪伴他的丁老师,丁佳心则把邵天一当成她畸形母爱的宣泄口,邵天一也成为了她甩不掉的包袱。丁佳心对刘畅、邵天一都产生了病态的依赖。一方面,是对爱情的需求,她自己作为一个女人也需要来自男人的问候和关爱,渴望被拥抱被呵护;另一方面,她也渴望自己能为孩子有所付出,让自己浮躁的心找到寄托。在文本中,丁佳心对她和刘畅、邵天一在麦当劳三个人和谐地吃了一顿饭的画面念念不忘,也是她内心对一个完整小家庭的渴望,而刘畅、邵天一二人恰恰满足了她的这种渴望。渴望成为一种精神创伤,创伤是个人自我暗示并确立的一个过程,它对人后来的行为起着支配作用,即使知道想要冲破牢笼的是不符合社会道德的欲望,被压抑到意识的最深层次里,稍不留心也会卷土重来,寻找新的突破口更有冲击力地宣泄。丁佳心的这种摇摆,欲拒还迎的举动和心理,逐渐积淀成一种压抑的急需宣泄的恋子情结,这是丁佳心自己所意识不到的心理要素。她谁也不想辜负,谁也不想离开,虽然是害怕伤到两个孩子,却在无形中给两个需要指引正确方向的孩子致命的打击。   对于邵天一和刘畅来说,在他们的立场上,形成了一种情敌关系,两人谁都不愿跟别人分享丁佳心的爱与付出,刘畅更为偏激,从理论行为上来看,他属于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想要“杀父娶母”,刘畅给丁佳心的短信这样写:“今天你叫我不要走,我好开心……也不是开心,是难过,讲不好,又难过又开心,因为你把我当保护人。我难过是因为你连个像样的保护人都没有。不过从此就不一样了,谁要欺负你我就杀了他。”“我今天就差点把他杀了。”[4]在丁佳心和前夫进行談判的时候,他在衣服的口袋里揣了石头,以便可以对丁佳心的前夫产生威胁和攻击,刘畅对这个丁佳心曾经的男人也萌生了杀意。但自从得知邵天一强行与丁佳心发生性关系,并且以死威胁丁佳心不能跟他断绝来往之后,刘畅就对邵天一产生了很强的杀念。书中原文如下:“邵天一会跟他刘畅一样,把跟心儿的恋爱当一块经常吃的糖果,嗍嗍,品品味道,舍不得吃再包到美丽的糖纸里,实在熬不住了,再拿出来放进嘴里,让糖果融化得越慢越好,每一层次的甜味都浸润心田,每一盎司的热量都供养他们成长成熟。他不能忍受的就是这个,在恋爱的方式和表达上,他刘畅有的,邵天一都能有,只会更多,因为他动不动就写诗,虽然写出来的诗引人捧腹,或无人懂得,连心儿都未必懂,但写诗这活动本身就足以征服女性的心。再说,他还动不动就失眠,写诗加失眠,一个忧郁恋人已经勾勒出来。”[5]邵天一才是他最强劲的敌手,这就是他为什么最后会对邵天一举起屠刀。刘畅嫉妒丁佳心对邵天一的关心。邵天一虽然没有刘畅如此过激的行为,但他对丁佳心依然是十分关注,并且跟踪打探丁佳心的行为踪迹,强行与丁佳心发生性关系,并想着占有自己的女老师,遭到拒绝后,以死相威胁。文中写道:“他的脸转过来,嘴唇微微撅起,她却躲着他,他的嘴唇撅得更高,事后他想自己的样子是很搞笑的,那样子与其说是求一个亲吻,不如说是求一口乳汁。她主动起来,把他的脸捧起,亲吻了一下他的额头,又亲吻了一下他的头发,她长久地看着他。”[6]这一个小小的情节可见,邵天一将丁佳心当成了母亲的替代,自己没有文化的母亲,每天能做的只是问他吃饱了没有,穿暖了没有,他这温柔的丁老师,却可以带着饱满的温暖的感情让他的内心产生共鸣,让他觉得找到了自己的知己,除了他亲爱的丁老师,没有人可以猜透他内心的想法。丁老师那小小的身躯让他不自觉地想要靠近,靠得更近再近。这一恋母情结的冲动让邵天一也想去单独占有丁佳心——一个能让他打开自我的女人,甚至在强行与丁佳心发生性关系之后,他没有丝毫的后悔和歉意,反而满心觉得,从这一夜起,心儿是他的了,他将对此负责,高考对他第一次产生了实际的意义。考入名校,四年后竞争职场时会多一些筹码。那时他就有了养家的能力,他就能娶他心爱的心儿为妻。让世人嚼烂他们的舌根子吧,他今晚的行动将会产生一个庄严的后果,美好的后果!他和刘畅的行为都构成了俄狄浦斯情结的“杀父娶母”。这样的畸形心理因为没有遇到正确的处理方式和心理疏导,三个人在这样的三角恋爱中越陷越深。最后三人结局悲惨,丁佳心也在为邵天一上坟回家的路上,遭到了邵天一父亲的徒弟们的毒打,倒地不起,满脸鲜血。她本可以用手机拨打110呼救,但在生命即将终止之前,收到了邵天一在死前编辑好还没来得及发出的信息。“亲爱的心儿,简直不能相信,我竟用刀要挟你,我看出你有多痛苦,别痛苦吧,求你了,为了你什么都行,我什么都愿意,只要你好,你幸福,为了你我可以跟他讲和,我甚至可以退出,假如他比我更能让你快乐,幸福。不管怎么样,我都爱你,爱你,直到死!”[7]看完信息后,丁佳心放弃了求救,仰望着夜空,安静地毫不留恋地选择了死亡,也许只有死亡才能让她解脱,让她摆脱这些理不清、道不明,受尽世人唾骂的混乱关系。而刘畅则在监狱里等待着永远没有希望的改判,直到死亡来临的那一天。
  四、力比多的抑制和转移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人潜意识里的性本能,即性力或者称之为力比多,性力需要正常地获得满足,当这种性本能得不到满足之时,便会出现性倒错或者性变态。《老师好美》的主人公丁佳心的前夫出轨,女儿一直不在家,这种压抑不能有效地释放或转移,久而久之,难免产生内心的畸变。作为正常的人,丁佳心是无法抗拒与生俱来的性本能的,当刘畅对她展开疯狂的追求攻势时,起初还能处变不惊,但在一系列事情发生后,她对刘畅也产生了长久的依赖心理。这种依赖遭到压抑,一旦突破某个临界,量变引起质变,便会导致悲剧的发生。性力长期压抑无法满足导致心理畸变,心理畸变造成了一场乱伦且不为所容的“恋爱”,让书中的三人成为力比多压抑的牺牲品。丁佳心对邵天一的关爱,是因她对女儿母爱的无处宣泄,打开了一个阀口,便涌流不住。她将对女儿的母爱转移到了邵天一的身上,以此弥补自己内心的缺陷。
  弗洛伊德指出,宣泄压抑在无意识层面的性力途径如下:一是通过“三我”发挥自我调节作用,原谅本我的原始冲动,充分认识自我,通过道德卫士超我的束缚,将原欲遣送回潜意识层面,在萌芽阶段及时掐灭;二是力比多的转移,性力想要宣泄之时,先扭紧阀门,找到精神的另一承载体,通过转移目标进行释放,原理即类似于情感分析里的移情说。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这又是符合本我“快乐的激动的目的”的,力比多能量的转移和释放,不仅减轻了丁佳心的焦虑,而且还让她获得了快感,甚至还因为帮助邵天一,为自己寻找到一种“顺理成章”的借口缓解内心的自责。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人们害怕自己的攻击本能和性本能,便归咎于他人的攻击本能和性本能,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解脱。”直到刘畅和邵天一性命不保,丁佳心才明白自己所谓的美好只是一剂毒药。人生可悲之处尽在可悲之中。丁佳心充当的是血淋淋的屠夫角色,那个叫刘畅的年轻犯人,似乎也能在梦与梦之间,在神魂和肉体尚未万全合一的刹那感觉到邵天一,他的刀下鬼,他曾经的情敌。因为年轻犯人会突然哆嗦一下,瞪大的眼睛盯着一处,然后再向四处搜索,不必搜索,整个空间布满了他的感知,他感知到自己的悔恨,事情怎么啦?怎么就给他做绝了呢?是啊,事情怎么给你做绝了呢?现在法律也只能对你做绝,按照心儿的说法,他们俩都是精英少年,该做好朋友才对。可是,晚了……
  五、结语
  精神分析批评对20世纪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批评模式,精神分析批评不是仅仅停留在作品的浅层次上,而是进入到作品主人公乃至作者本人的深层次的精神领域。《老师好美》中丁佳心、刘畅和邵天一的三角恋悲剧是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最重要的是人为因素,是人的原始本能和道德束缚的矛盾冲突。以往我们总是把这一悲剧笼统地归结为人伦常理对人行为的规范和纠正,不伦之恋一直是不能也不敢提及的禁忌,从而忽视了我们作为人自身的欲望的需求。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视角来重新解读这一主题,重点从人性的层面来分析丁佳心、刘畅、邵天一的人格和心理,从而为三人所酿成的悲剧成因找到了另一种合理的诠释。
  参考文献:
  [1]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M].鲁迅,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4.
   [2]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5-87.
   [3]严歌苓.老师好美[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91-92.
   [4]严歌苓.老师好美[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199.
   [5]严歌苓.老师好美[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215.
   [6]严歌苓.老师好美[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179.
   [7]严歌苓.老师好美[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318.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2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