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法治教育面向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社会进步文明,小学教育内容也在不停更迭中,若干年前的《思想品德》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再到现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更新更加注重强调依法治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重要地位,法治教育面向核心素养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更好的促进学生学法、守法和用法。本文从《道德与法治》课堂现状开始阐述,针对现状阐述对策,给如何在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法治教育 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何为核心素养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2014〕4号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在该《意见》中提出核心素养一词。
  《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礼仪之邦,从古到今都在强调素养的重要性。素养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和修养,素养其实是一整套可以被观察、教授、习得和测量的行为。它让教育培养变得比较有可“操作性”,这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可以变得更加具体化,更加有利于学校乃至家庭和社会对核心素养的评价,现在是时候打破“应试教育”的魔咒,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切都要求现行教育体系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核心素养的教育必须以书本为载体通过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来体现,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展现核心素养,就成了各位教育行业从业者的重点与难点。
  2學生法治教育的意义在哪里
  通过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可以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如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法治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培养法治意识,进一步提升核心素养。让学生知道法律的重要性,从而能有效的做到防止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法治教育已然成为现行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视法治教育,也是国家对于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
  3现行教育模式中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3.1法治教育教学目标的单一性
  长久以来,中国教育从业者一贯以“应试教育”为主,对于以往类似《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也都匆匆带过,仅仅只讲授课本上的知识,一方面让学生觉得深涩难懂,一方面又与社会生活脱节。对于法治教育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够具体和清晰,在课程讲授过程偏重法律知识,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丧失兴趣,而对于课程设置往往以考试分数作为目标,这样的衡量标准不够清晰和明确,作为法治教育单单依靠分数决定学习成果,这就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3.2法治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不够紧密
  法治教育之所以面临现在的尴尬境地,第一是因为教师一直以来将法治教育等同于一般的品德教育,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惯常的教育模式让教师的思维固化,很难让学生在课堂上引起共鸣。其次,教师将法治教育形式化,没有重视法治教育应该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填鸭式”的讲解严重脱离社会,让学生觉得法治离自己的生活很远甚至是没有关系,根本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保护自己和帮助他人,有时还会让自己陷入危险境地后不知所措。这一切都是与核心素养背道而驰的。
  3.3欠缺法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很多学校和教师本身对于法治教育就不够重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多为语文老师进行讲授,所以在课堂上用什么方式讲解《道德与法治》自然就不是很明白,照本宣科就成了惯用的教学方式。
  而对于小学法治教育而言,应该是利于理解和有趣的,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应与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相结合,在授课方式上以小学生的生活作为切入点,便于学生更能理解书本中的知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用刻板的授课方式会让孩子们丧失对该门课程的兴趣,达不到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空洞的说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4家庭轻视孩子的法治教育
  中国大多数家庭认为孩子教育成败在于学校和教师的培养,家庭教育仅仅只是辅助作用,可有可无。对于法治教育而言很多家长在这方面自己都是空白的,家长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如何培养孩子的法治意识更无从谈起。
  家长自己遇到法律纠纷都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所以有些孩子在遇到触及法律底线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家长根本没有发挥他应有的模范价值。
  4如何改进培养学生法治核心素养的方式
  4.1提高教师法律意识
  作为讲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必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这样才能给学生做榜样,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带动学生“知法、守法、学法、用法”。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汲取新的知识,顺应时代潮流,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的学生。“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孩子的教育重于泰山”!教师应该通过多渠道培养和提高自身法律意识,搜索互联网、阅读专业书籍、请教相关专业人士都是学习的渠道,这样才可以确保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传授正确的法律知识。
  教师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过程中应从不同途径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和适应社会,从而有效的预防和减少未成年违法犯罪。
  4.2注重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道德与法治》作为课改的新学科,结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探索新的授课方式就成为了教师重要的课题。根据人教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的课本设置,教材中已经无明显的理性说教,都是面对现行的学生生活来展开,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将教材中所展示的知识融入生活,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标准及其判断能力,告诉学生们生活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整个教材采取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让学生更加能够感同身受,与生活连接的更加紧密,所以现行的应试教育授课方式已远不足以应对。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结合当今社会的现状,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4.3创新教学方式,多渠道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布朗·科林斯和杜吉德认为,人类的思维必须以具体生活情景为桥梁,在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教师应该更好的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将课本内容进行情景编排,这样更易于学生的角色带入和知识普及。
  教师运用情景演练的教学模式,让在核心素养下的法治教育变得更加容易和被接受,更加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并运用知识保护自己或帮助他人远离危险和伤害。
  4.4加强家庭法治教育的力度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成绩好就可以,成绩挂帅,其余的一概不重要,让法治教育缺失,让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重担落在了学校和教师的身上。家长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家庭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才是最初的课堂,家长是孩子第一个人生导师,家庭的法治教育对于孩子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单单依靠学校教师的培养,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品质和修养养成的,学生更多的行为模式是从家长身上学到的,如果家长在法治教育方面缺失,会影响到学生的一言一行,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家庭内部的法治教育。家长自身要提高法律意识,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更多的了解法律相关知识,通过相关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告诉孩子什么是社会行为规范,做什么事情会触及到法律的底线、如何避免自己处于危险之中等。
  同时,当地政府、社区居委会的法律顾问也应当为家庭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学校应该为家庭法治教育给予支持,聘请法制副校长或法律专业人员给家长上普法教育课,提高家长的法律意识;当每一个家庭都足够重视法治教育时,学校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这样更加有利于推动全民法治意识的提高。
  5结论
  总之,对于学生法治教育的培育,学校和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敢于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学生就犹如小树苗,家长和教师传授知识,就像给予小树苗养分,小树苗终究有一天也会长成参天大树,教师和家长在引导的过程中应该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參天大树才能枝繁叶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排上就有专门的设置和安排,与以往的课本大有不同,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让这门课程更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所以教师在讲授《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时,应该将核心素养摆在第一位,通过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让法治教育融入课堂、融入生活,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推动社会法治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森.核心素养下的中小学教育评价研究[N].2017.
  [2] 布朗·科林斯,杜吉德.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J].教育研究者,1989.
  [3] 邱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小学生法治教育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86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