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内涵,注重词语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品味是需要通过对词语的品析积累,多种方法推敲语言、品味语言,可以注重对词语积累的感悟,以此来体现语文的韵味。语文学科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学中强调锤炼词语、品位内涵,能让学生准确掌握和理解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以及情感,在语文教学之中,要因文而起,加以发挥,引导学生来对文字和词语进行斟酌,让学生学会对词语进行比较和品味,从而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积累语句、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
关键词 语言积累 词语 品味 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理性的认识和情感的陶冶,正确引导学生文章的语句和词语来感受到语言的魅力,通过对个别词语的解读来感受到文章作者运用语言的独特魅力。“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在教学中教师眼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读和解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感,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
1揣摩词语、增强语感
语文素养的高低往往与语言积累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强,而且文章的写作非常的有条理性,作文也洋洋洒洒,富有文采,这样的学生多半喜欢看书,喜欢积累,在看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学习到了很多语言和文字运用的方法;而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作文语句干涩,江郎才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缺少语言的积累。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和点拨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呢?汉语拥有千年的历史,其不仅是表达的载体,更是中华文明的传承的象征,其深邃而简练,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在学习中需要学生耐心品位、挖掘和细心咀嚼。在汉语构成中,词语是基本语言单位,通过品味和感悟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丰富文学素养。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很多名家都是在把握最细微的词语中,突出作品的语文味和人文味。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则充分体现了词语锤炼的重要性,从中我们看到古今作家度“炼字功力”的推崇。在语文教学之中,要因文而起,加以发挥,让学生比较品味。例如从朱自清《背影》中父亲买橘子过程的动作推进到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捕鸟描写。从“花下、蜜蜂、闹着”,到“春风、江南岸、明月”,再到“鸟宿、僧、敲”,历代名人名家都反复的通过“炼字”,将更加优美的意境呈现给读者,这种坚韧的毅力和认真的态度让人佩服。 教师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语言的结构特点,通过对中心词语的深入分析,感受到语言表达的独特形式。
2换词比较、品析积累
世界知名教育家、文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思维和理解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比较可以了解和认知世界的一切事物。通过比较法可以将不同的词汇意境进行有效分析,进而体验和把握用词的精度和准度。例如在《燕子》这篇文章中,作者在描写燕子在天空中飞翔的姿态时,用了“掠过”这一词,形象的将燕子姿态展示给读者,并且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用“飞过”代替“掠过”,难以达到原本的效果,文章也仿佛失去了原本的神韵。又例如文章中描写燕子北迁中,用“赶来”一词,通过拟人的手段突出了燕子迫切的心态,如果用“飞来”或者“过来”,就无法突出燕子珍惜春光、追赶春光的姿态和心态,一字之差,宛若天地。
3理解字义、探究内涵
诗歌的魅力是不言而喻的,诗词通过使用最少的字来百搭出了丰富的内涵和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字面的意思的同时还要深入的探究文字的内涵和意义,才能够正确的把握好词语所要表达的意义。例如陶渊明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一句中,的“拙”字,不能简单的理解它表面的意思,而是要根据诗人写作的背景“拙”字含有原始本真的意义,但是诗人在这当中将其作为谦辞,强调自己在当时的背景下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来使学生对诗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4同语辨别、加深感悟
文章中所体现的情感之美、社会之美、人文之美和自然之美,都彰显在每个简单而平凡的语言文字中,不同的语言文字构成了一个个悠远而美好的意境,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需要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揣摩对比,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深邃情感,通过体会字句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加深对文章的感悟。例如以“送别”为主题的作品,其因时、因事、因人不同,而意境不同、各有千秋。把它们中的名句放在一起赏析,对作者情感及风格都会有一个更纵深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各取所长,头脑中构建一个“送别网络”,例如以慰藉和劝勉为主题的“天涯如比邻”、以空境和孤单为主题的“孤帆远影碧空尽”、以怀念和遗憾为主题的“山回路转不见君”等,通过对诗词用语的详尽分析和细细品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基调。
5抓住词眼、升华感受
在学习《槐乡五月》这篇散文中,其生动而优美的描绘了人间五月、槐花浓郁的情景,文章看似写花、又似写人,人与花共同编织了一个美丽的季节、一副优美的画卷,画卷中情景交融、引人入胜,用花美突出人美,文章主题如同槐花一样浓香飘远。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浓香”、“醇香”、“清香”等体会,感悟这三个词语代表的不同意境和程度,并且以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升华情感:“在走近景色优美的槐乡后,我们除了可以欣赏到槐花的温婉之美,体验孩子们的淳朴和快乐,还可以感受到哪种情怀呢?通过“浓香”“醇香”、“清香”,可以带给同学们以哪种感受?”通过这一问题,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层层剥开、抓住词眼,进而感受和领悟这种文字之美和情境之美,还可以促使学生将个人情感融入到文章意境中,促使学生挖掘隐藏在词語之后的思想与情感,提升对语言的把控能力和感悟能力。
6词句拓展,学以致用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书,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可分组),定时在课堂上“专题”交流,资源共享,互为补充。如成语接龙的积累;又如分组摘抄做读书卡:
(1)书籍是通往智慧的梯子,通过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走进知识的圣殿,用钥匙打开人类文明的宝藏,感受人类文明传承留下的火种,开启智慧和心灵的窗口……
(2)如果一滴水是一个希望,我送会你一方湖泊;如果一粒土代表一个快乐,我送你一座青山;如果一缕光代表一个思念,我送你一个太阳……
课外阅读是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延伸语文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文化和精神视野,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读书摘抄的好习惯,这势必对提高语言积累起到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教师还要积极为学生推荐符合其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课外读物,注重读物的文学性和语文味,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运用词语。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质就是积累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7结束语
总之,语文教学就是带领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在潜移默化中触摸语言,直觉大意。语文教学要紧扣语言和词语的赏析,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关键还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能够直面语言,从词语品味着手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在素质教育的提倡下,教师需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词语的生动和形象,感悟作者词语运用的独具匠心,锻炼学生欣赏语言、运用语言、揣摩语言和感悟语言的能力,让语文教学充满语言魅力!
参考文献
[1] 孙秀里.品味语言内涵,注重语用培养[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8(02).
[2] 朱强.在比较中品味语言的独特韵味[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2(04):24-26.
[3] 林惠生.研读语言内涵建构个性阅读[J].福建教学研究,2017(04):11-12.
[4] 张清芬.品味语言特色,落实语言运用[J].吉林教育,2016(26):16.
[5] 李强.品味语言,从词语开始[J].中国农村教育,2013(10):60.
[6] 徐孝育.挖掘教材内涵之美,强化学生语感训练[J].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作文版),2018(02):1.
[7] 雷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8(01):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88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