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立足于我国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发展意义、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32-01
  在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项能够不断增加高校之间开放程度的重要趋势。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主要是指研究生教育制度、培养质量和培养标准等符合国际规范,研究生阶段的学位、学历证书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同[1]。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师生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实习场所国际化、学位制度国际化、研究生教育观念国际化。其中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最重要的内容,所谓培养国际化人才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和关注国际发展形势,能够处理国际事务并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2]。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项重要形式。
  一、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
  中外合作办学萌芽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得到初步发展,21世纪之前是我国合作办学的探索阶段,其发展主要表现在相关法律政策的初步制定,办学活动主要集中为一些规模较小的中外合作项目以及联合培养课程,教育层次也多局限于本科层次,涉及到研究生教育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零星可数。21世纪之后中外合作办学日渐具有规模,一方面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日渐规范,另一方面是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日趋多样化,研究生教育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逐渐成为重点发展的方向。
  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势头迅速,中西部地区的项目申报逐渐起步,沿海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量大大提升,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从研究生教育层次上看,本科层次及以上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517个,研究生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140个;从合作办学对象的国家地区来看,办学的外方主要来自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从办学的专业分布来看,专业开设最多的是工商管理类(如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外国语言文学类(如英语、法语、俄语、日语等),其他的专业还有经济学类(如国际贸易、金融学、财政学等)、电子信息类(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等)、艺术类(如设计学、美术学、戏剧影视等)等。
  二、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意义
  1.中外合作办学推动了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课程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我国高等教育积极鼓励引进国内急需、国际上优质的课程,在中外合作办学申报时就严格规定所引进的外方课程需要占据全部课程的三个“1/3以上”。通过直接引进外方课程,也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使得国内很多课程可学习国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如很多专业开始进行双语授课,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授课,利用多媒体、课外实践等方式将教学融入到如何运用和实践教学内容上去。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独立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课内和课下的互动交流,摈弃传统的以教师为本位的办学思想,逐渐建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办学理念,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中外合作办学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对外方课程、外方教师和外方授课学时数等做出明确规定,规定了高等学校需提高聘任外方教师的数量,这一政策有助于推动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发展,既引进了一批外方师资,也推动了本土教师的国际化发展。
  高等学校通过聘请外方专家和教师来校授课,扩大了学校的开放程度,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在国内授课期间,外方教师与本土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本土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改变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双方合作办学过程中,合作院校经常进行短期的国外访学或者进修活动,中方教师可以体验和学习外方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得中方教师迅速成长为“双语型”骨干教师。
  3.中外合作办学推进了学生的国际化。
  从教育投入来看,学生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所投入的总费用远低于直接选择出国留学,使用较低的留学费用获取的不仅是海外人文和文化的体验,更多的是培养了学生超前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意识。通过学习国外课程,学生增加了对于本专业最新的行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为回国后的就业打下了稳定的基础。教育部于2014年委托东北财经大学对13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这13家机构中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6.61%,七成以上的学生在国际组织或跨国公司就业[3]。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从学生的角度而言,除了获取专业知识、体验国外教育模式、提升使用外语的能力以外,还将获得国内与国外高校的学位证书,对于学生的就業也有一定的帮助。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主要群体,推进研究生的中外合作培养对于丰富我校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具有巨大的推动意义不仅提升了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水平,也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强化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三、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的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
  1.存在问题。
  (1)地域分布不均。从地域分布上来看,我国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在东部沿海区域,在相对落后偏远的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低下,这些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缓慢,甚至处于空白状态。
  (2)培养模式缺乏灵活性、开放性。目前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依旧呈现封闭、僵硬的特点,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开放性,在招生的入学形式上仍采取和国内研究生一致的全国统一研究生入学考试,过于死板、僵硬。此外,大多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的年限安排不太合理,如学制过短会导致学生无法修满学分,使得课程设置缺乏连贯性。   (3)监管体制不健全。教育部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实施制定了严格的审批制度,设立了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审批和评估设立了单独的系统。但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监管方面仍然存在“重审批,轻管理”,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评估只有合格、有条件合格、不合格,这种评估体系对于办学过程中的课程实施是否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并未起到严格的监管作用,不能够有效地体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真正的办学水平。
  (4)引进外籍师资水平有限。虽然《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要求对于外籍教师的数量有要求,并且对于外籍教师和外籍管理人员的教育背景和经验做出一定要求。但在办学过程中,对于外籍教师的要求定位仍不是很明确,这就大大影响力外籍师资的水平。一些合作办学机构引进的外籍教师多为退休教师,由于身体状况和年龄的限制,教学效果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2.发展建议。
  (1)制定相关政策,强化质量监管。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逐步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机制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对专业设置、地域分布等的把控,提升办学标准和办学质量,推进我国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的进一步提升。
  (2)加强相互学习,探索发展新模式。为确保办学模式的灵活性、开放性,办学院校应相对地调整研究生的培养年限,制定弹性的学分制使得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去调整学习年限,确保在中外两个院校的课程顺利完成,另外合作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制应进一步完善,努力实现合作办学院校间的资源共享。
  (3)加大教师培训,吸引优质师资。为确保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水平,办学院校一方面应积极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进修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在外籍教师来到国内合作院校后,学校应加强对于他们工作、生活条件的关注,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李芹.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江苏:南京农业大学,2010(6).
  [2]曲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27.
  [3]陈盈晖.中外合作办学和境外办学的最新发展及政策导向[J].国际教育交流,2016(2).
  [4]潘奇.研究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1(8):53.
  作者简介:黄丽丽,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处副科长,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洪振木,安徽黄山人,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
  项目编号:2018年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究”(cxjhjyyb1819);2017年安徽财经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2017A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1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