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理念 开发拓展性课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拓宽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程的束缚,使數学教学更具深度和广度。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针对拓展性课程的开发策略与实施途径展开研究与探索,力求推动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 拓展性课程 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知识,还要帮助学生锻炼数学思维、体会数学文化、参与数学实践,使学生的知识视野、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拓展性发展。如何开发拓展性课程,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
一、深度解读教材资源,实现教学深度拓展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隐性教学资源。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往往只关注教材中的知识阐述,不关注教材中人文教育和思维教育素材的挖掘。新课标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应该重视教材中隐性教学资源的挖掘,并以此为契机,开发拓展性课程,从而挖掘教学深度、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的时候,教材通过展示小明一天的生活,来让学生从生活实例出发,认识整点和半点时间。教师可以对于教材这一信息加以挖掘,给学生布置拓展性任务:请你根据小明的一天生活安排,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检验自己的作息时间是否合理。如果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在小组讨论中通过,请大家自由结对,组成相互监督小组,促使自己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表安排每天的学习和生活行程。
在《认识钟表》一课中,教师通过挖掘教材资源,以布置拓展性任务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钟表知识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使数学教学不再停留在数学知识的表现,而是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可见,教师可以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将教材中的隐含教学资源加以挖掘和整合,构建拓展性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更具深度。
二、适度渗透数学文化,实现教学广度拓展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了解数学历史、感知数学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以数学文化为契机,开发拓展性课程,从而灵活数学教学形式、拓宽数学教学途径。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的时候,学生会接触到一个新的教学符号:π。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π在我国数学发展史上的推演过程和发展历程,并着重讲述祖冲之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家们勤奋而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研精神,对学生给予积极的影响和正面的引导。
在本课中,教师通过π这个符号向学生讲述了生动的数学故事,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我国以祖冲之为代表的数学家勤于学习、勇于探索的数学精神,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态度。同时,祖国的数学家取得辉煌的研究成果,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渗透了德育教育,实现了教学创新。可见,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文化资源开发拓展性课程,实现教学广度的拓展。
三、灵活开展课堂活动,实现教学形式拓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依托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在开发拓展性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灵活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并以课堂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位置》的时候,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蒙眼找人”的游戏:学生两两一组参加游戏。其中一人被蒙住眼睛走“迷宫”,另外一人通过发出“上、下、左、右、前、后”的指令,帮助队友躲避障碍,走出迷宫。用时最短的小组获得比赛胜利。
在这个游戏中,学生能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与队友达成默契并帮助队友克服困难,取得胜利,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可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并将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纳入到拓展性课程体系当中,实现教学形式的拓展。
四、组织开展课后实践,实现教学高度拓展
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建立数学课堂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开展生活实践。与此同时,通过建立数学课堂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还能够拓展数学教学的渠道、提升数学教学的高度,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道课后实践任务:现在,我们要装修教室地面。同学们需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我们课上所学的知识,测量并计算出班级地面的面积和踢脚线的长度,为装修工人的施工提供数据参考。
通过设置课后实践任务,不仅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不仅如此,通过开展课后实践活动,还能够将数学教学的范畴由课堂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实现拓展性课程的构建,实现数学教学高度和广度的同时提升。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课后实践任务,并将这些任务进行总结与梳理,形成拓展性课程资源,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深度解读教材资源”、“适度渗透数学文化”、“灵活开展课堂活动”和“组织开展课后实践”四个方面,针对“拓展性课程视域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与实施途径展开研究与探索。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以拓展性课程的构建为契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定波;郑东辉.小学拓展性课程的政策分析与开发之道——来自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中心小学的经验[J].中小学管理,2018(08).
[2]蔡黎旭.微议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教与学——《一卷胶带有多长》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8(03).
[3]舒孝翠.玩转数学,让孩子幸福地享受课程——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实施策略探寻[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7(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8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