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数学文本阅读提升学生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生的审题能力不高是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欠缺,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不足。这说明数学教学离不开文本阅读,没有透彻理解题目,就没有清晰的数学思维。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的水平和课程内容展开的情况,小学中高年级是培养数学阅读的最佳时期,此时加强锻炼学生对数学文本阅读的能力,对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文本阅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每次数学测试教师做试卷质量分析时,会发现学生对判断题、选择题、应用题等部分的审题能力欠缺。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审题能力就是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但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略。数学教师负责的早读,多数用来讲题或训练其他内容,很少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数学教学离不开文本阅读,没有透彻理解题目,就没有清晰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思路。“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苏霍姆林斯基一句话道出了阅读对思维的重要性。
  阅读是学生自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学校教育的拓宽都具有重要作用。苏州名师缪建平曾强调:“学好数学有三个重要环节:一是听课,二是做题,三是读书。”三个环节缺一不可,而读书就是“数学阅读”。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的程度和课程内容展开的情况,小学中高年级是培养数学阅读的最佳时期。但数学阅读存在一定难度,因为随着数学符号、图形和数学定理越来越多,逻辑思考的体系越来越庞大、严谨,数学阅读中对理解与思考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学生要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观到逻辑的转折和跨越才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想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加强学生对概念、实际问题、辨析题、定律等文本阅读的理解能力尤为重要。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文本阅读呢?
  一、指导概念的文本阅读
  新教材注重对概念形成的探究和运用,且对概念的教学处理得很好,先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活动,让学生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但教师却忽略了对概念的总结与概括,导致学生对概念依然很模糊。所以在教学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住关键词和重点词指导概念阅读
  新教材的小学阶段数学概念大多是运用词语加以描述的,讲解中应突出关键词,重点剖析,认真强调。教师应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让学生反复读,并结合学生在讨论及操作时发现的知识点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如梯形概念“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概念,笔者出示了平行四边形、一般四边形、梯形进行对比,紧紧围绕两个关键词“四边形”和“只”。第一,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梯形不是五边形,不是六边形,而是四边形;第二,四边形中必须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决不允许再有另一组对边平行。
  (二)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
  数学中有一些貌同实异、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学时应注重其本质属性,分析从属关系,通过对照比较,找出异同,加以严格区别;有些概念因为文字相近或表义相近较易混淆,不易区分,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弄清易混淆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例如在数的整除中的“倍数”和“公倍数”这两个概念,相同点是倍数,是数的倍数,都有无数个;不同点在于“公”字,倍数是一个数,公倍数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通过上述对比指导,学生对“倍数”和“公倍数”的概念的理解就会清晰、明朗,在运用上也会游刃有余。概念的教学在教学中占的比例较大,如果学生对概念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定律、法则、公式等。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概念。
  通过加强概念文本阅读、引导、辨析,学生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自然水到渠成。
  二、指导应用题的文本阅读
  应用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考试中占的比重较大。应用题解答的正确率取决于对题意的理解和分析。阅读的重点是要求学生从题中找出已知条件及问题,同时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在解答较为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有部分学生由于没有认真阅读题目和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常常将已知单位“1”和未知单位“1”解决方法混淆。比如下列题目:
  (1)果园有20棵苹果树,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多。果园有多少棵梨树?(2)果园有20棵苹果树,苹果树的棵数比梨树少。果园有多少棵梨树?(3)果园有25棵梨树,苹果树的棵数比梨树少。果园有多少棵苹果树?(4)果园有25棵梨树,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多。果园有多少棵梨树?
  上述题目是利用分數知识来解答的典型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重点是让学生弄清已知单位“1”和未知单位“1”以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等量关系。这四道题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解答具有规律性。但部分学生对这类题目心存畏惧,所以笔者在教学生答题时,首先要求学生反复阅读题目,提取题中的关键信息,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重点词语,先比较各题中谁是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再根据重点词语找出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根据单位“1”是否已知来确定用方程还是算术方法来解答。通过阅读、比较发现,(1)(3)这两道题的单位“1”是已知量,与单位“1”相比较的量是未知量,属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类型,解题规律是:比较量=标准量×比较量对应的分率。(2)(4)这两道题的单位“1”是未知量,与单位“1”相比较的量是已知量,属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类型,解题规律是:标准量=比较量÷比较量所对应的分率。通过阅读分析,借助线段图,学生便能清晰地理解这四道题的联系与区别。
  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通过阅读题目,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找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条件和数量关系,通过归纳总结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指导辨析题的文本阅读   判断题是小学数学常见的一种题型。判断题的题干经常似是而非,因此,学生对判断题的阅读尤为重要。判断题是学生丢分的重灾区,例如下面四道错误率较高的判断题型:
  (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2)一个圆的直径是4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3)把一根木料锯成4段要用12分钟,那么用同样的速度把这根木料锯成6段要用18分钟。(4)现价比原价多10%,那么原价比现价少10%。
  上述题目很多学生认为是对的,可它们都是错的。除了部分学生未掌握涉及的知识外,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没有仔细审题。这就要求学生仔细审题,找出“破绽”。
  (1)考查学生对分数的性质的掌握程度,该题正确的前提是“零除外”;(2)考查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理解,这两者属不同的概念范畴,周长和面积是不可能相等的;(3)考查“锯木段数与锯木次数”的关系,这种题目是生活常识数学化,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模拟操作,得出“段数=次数+1”,类似的题型还有在公路上植樹的问题等;(4)考查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也考查学生数学思维的转变。
  四、指导运算定律的文本阅读
  学生在做简便计算时经常会用错方法。如果学生能掌握运算定律,在计算过程中就可以化繁为简,提高计算速度。如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这个定律用字母公式表示更直观清晰,用文字表达就不易理解。笔者这样指导学生:一是找出重点关联词,在总结出分配律的概念后,让学生找出概念的重点词句“分别相乘”“再相加”。二是结合相应的算式来加深对定律的理解,如(4+3)×5转化成4×5+3×5,“5”用不同颜色表示,达到分别相乘的演示效果。乘法分配律较难理解的是类似于把88×125拆分为(80+8)×125的分配法则,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
  当然,指导学生把握好关键字词后,还应该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延伸、归纳式的阅读,如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和引导并适时将“两个数的和(差)同一个数相乘”“两个数的和(差)除以一个数”介绍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数学需加强阅读的地方很多,哪怕是计算这种纯数字的题目,也离不开阅读。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做好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把握关键信息,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9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