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写一体化”的课堂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学科中的一项基本能力就是写作,然而写作教学很长时间以来教师都不能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少、慢、差、费”的现状。学生对写作的抵触和恐慌,也从被教育者的层面折射出该项教育活动的困境。在课堂实际操作中尝试改变以往作文教学的传统。高考语文作文要求学生写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文章,学生一想到要写一篇完整的作文,难免有思想包袱,所以在以后的写作课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读写一体化训练,效果较之过去,有了很大提升。
关键词:作文教学;读写一体化;片段模仿;区间强化
笔者为了改变长期在作文教学中的困境,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补救途径。本人将传统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分离开的模式予以改变,利用阅读来引领写作。学生在阅读中首先要形成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在写作时能够把这些阅读素材得心应手地运用到写作中,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1]。传统的作文教学,主要是以老师讲解为主,比如如何审题,怎样拟题目,开头怎么写,正文的内容和结构如何安排,结尾怎样更好地收束全篇等。有时候并没有以具体的优秀作文给学生作示范,因此学生提笔写作依旧不会写,以往出现的问题仍然存在,毫无改观和提升。
后来开始将写作应用到平时的阅读中,将整篇作文的写作分解成段落模仿,这样既高效,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使以往的写作课不再枯燥乏味。在文本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热爱[2]。“读写一体化”可谓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一、以教材选编文章为范例,解读其对于写作方面的启示和示范
教材所选文章每一篇都是经过仔细推敲和时间检验留下来的典范之作,尤其它们在写作技巧和篇章布局上的匠心独运都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所以教师在讲解中要有意识地将写作和文本分析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写景状物的散文时,可以系统以文本为例,教授学生散文的写作技巧。《荷塘月色》长于写景,尤其在描写月下荷塘的美景时真可谓细致传神,由此我们可以让学生练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去写自己喜欢的景物,尝试运用通感、博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而《故都的秋》则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形散神聚”,这篇散文的结构对于学生掌握作文的谋篇布局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完全可以让学生模仿该文的结构创作同类型的作品,强化行文的结构和内在逻辑。
二、阅读和写作两个环节要互有交叉,不可将两者机械隔离
“读写一体化”要打破传统教学中人为割裂两者的做法,切实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课时的安排上要仔细斟酌,将练习的这一部分加进课堂,进度要适度,不能只是为了解析文本而教学,更重要的是写作方法的引导。
既要有文本内容、结构的透辟分析,也要有写作方法的强化训练,为了避免两种教学活动的时间冲突,所以教师可以进行更为灵活的片段写作,这样学生既没有心理负担,又可避免时间的重复低效,还可以将读、写、练、说等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效率。
三、针对不同阅读文本只选取一个亮点,片段模仿,区间强化
为了使“读写一体化”这一宏观策略便于操作。教师首先要对文本内容理解通透,选择文本中可以用来示范的一个突出亮点,切莫追求面面俱到,将这一大亮点拎出来以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片段模仿,而不用大费周折地写完一整篇。
所谓“区间强化”就是要让学生树立篇章结构的意识,在模仿的过程中清楚所写部分是文章的哪一部分,因为作文不同位置的写法是不同的,要让学生熟悉每一个部分该有的写法,所以定位区间必须要让学生清楚。对于作文具体的部分要反复强化,特定区间该有的写法要了然于心。
四、多种评价方式并存,课后反馈要及时
所有方法的指导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不能使这样的方法流于形式,所以在学生模仿完成以后要予以最终的评价和指导。在评价方式上,教师也可以灵活多样,有的可以课堂上点评、反馈,有的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完成,以此来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也可避免太过简单草率的处理。
在学生读写完成以后,以閱读文本为参照,可以比对出学生作品和文本之间的差距,还能让学生对照文本进行修改。写得好的可以全班示范,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评阅,彼此查找问题和不足。
只有对学生的写作做到课后及时反馈,才会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训练中切实有提高,有了阅读文本的引领和示范,学生才能有具体的参考标准。如果将读写一体化坚持贯彻在日常的教学中,必定能从根本上扭转当前的局面,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宋现梅.高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2]肖忠仪.读写一体化[J].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中),2016(3).
注:本文系2017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如何实施“读写一体化”的策略研究》(GS[2017]GHB144O)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 段丽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0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