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当前,有很多学生反映写作文令人头疼,作文写作成为语文学习的“拦路虎”。究其根本,是因为学生没有对作文产生兴趣,也并未真正掌握写作的方法。小学作为写作能力培养的启蒙和基础时期,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写作兴趣非常重要。为了能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改变教学策略,让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并且乐于表达。语言表达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部分,因此,在小学必须要加强作文方面的能力培养。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通过对当前小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现状以及教师教授方法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益的建议。
在阅读中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作为写作的初学者,让他们能够发现阅读和写作的乐趣,对于进一步进行知识的讲解有着关键的作用。要想让小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并且体会到写作的魅力,第一件事并不是急于让学生开始写,而是要从阅读开始。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要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
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写作的意义和魅力,教师在讲授引导学生的阅读文章中,首先要准备好与文章相关的背景材料,要讲清文章的前因后果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正确的合理的结构对于介绍一个事件的重要性。教师要接着点到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需要我们进行描述,学好写作是让别人清楚了解自己的表达、与别人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一步。在第二个环节,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文章中一些词语的妙处,正是通过写作才让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事情变得有趣,产生“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效果。教师要将一些词汇进行推敲,让学生发现意思相近的词在不同的语境环境中是不同的,通过更换一些词汇就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比如经典的“僧敲月下门”和“僧推月下门”这两句。最后,教师要给学生展示不同的逻辑结构对应同一篇文章表达的效果,要让学生清楚写作的好坏对于让别人理解方面的重要意义。这样通过层层深入,就能让学生接受写作,了解写作的意义,进而对写作产生兴趣。
依托课文架构,突出生活联系
在当前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很有指导意义。无论是在写作手法上,还是在写作内容上,与小学生的年龄接受能力都是很贴近的。所以,完全可以在课上教授课文时穿插进行写作知识的讲解,并让学生及时针对其中出现的一些写作手法进行练习,要让课文、课堂和写作三者产生共鸣。
小学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与生活高度贴切,并且往往是以小见大。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类文章与学生的生活构建联系,帮助学生发现可以进行写作的点。比如,在语文课本中有一篇经典的文章《儿子的采访》,这篇文章非常生活化,其中父亲提出自己的三个愿望很有代表性:第一个愿望是吃得下饭;第二个愿望是睡得着觉;第三个愿望是笑得出来。通过对这三个愿望的解读,可以为学生展现出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通过文章的启发,学生很容易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想到自己的父母。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帮助学生发现写作的内涵与意义,并且可以鼓励学生以此为契机,写一篇与自己父母有关的小事,要让学生学会通过生活中简单的小事来表现自己的情感的方法,要通过写作让平凡变得不平凡。这样,将课文、生活与写作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发现,写作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记录生活中的真情。明白写作的内涵与方法,将更能帮助学生在写作上进步。
培养个性思维,优化写作教学
写作的方法格式等固然重要,但是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时,切不可以此为唯一的考量标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感情与作文之间产生互动。要让学生在学习写作,和进行写作时,不会因为反感而产生筋疲力尽的感受,要通过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来提高其写作水平。
每个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训练后,都会有自己喜欢的格式和方法,或者会有自己喜欢的一些书籍和作者。教师在教授学生写作时,不能把所有的学生一概而论,要深入地调查每个学生关于写作的理解和自己想要写作的方式;在进行调查过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建议,并进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因为有的学生背离了一些原则就随便加以批判,而应当辩证地帮学生分析,如果有错误或不妥要帮助学生去改正。
例如,许多学生喜欢《三国演义》之类的书籍,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优点,以及在平时写作中可以借鉴的内容,其中一些对于人物的刻画值得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将喜欢转变为自己的写作思想和方法。比如有的学生喜欢韩寒的作品,教师要给学生讲一些优秀的作者如何爱好写作并一步步走向成功,用学生所喜欢的人身上的积极一面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学习。教师要逐步帮助学生遵循写作规范,同时要让学生形成自觉的写作习惯。
小学生开始写作的第一阶段,主要应当从兴趣入手。教师要利用课文等资源,帮助学生进行写作知识的学习,同时要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进行写作,要让学生逐步明白写作的意义。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4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