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比阅读:让学生的文本赏析力拔节生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将原文本与拓展文本进行对比阅读,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更清晰明确文本表达形式的特点,更深刻体会文本主旨,更透彻品悟人物形象,将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真正运用到阅读活动中,学生的文本赏析力也得到真正提高。
  【关键词】拓展文本;对比阅读;文本赏析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阅读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采取“就篇论篇”的教学方   式,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已被教科书束缚。它并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熏陶下,造成他们阅读视野的狭隘,思维方式的单一和局限,学生的文本赏析力也得不到提升。
  二、对比阅读的意义
  对比阅读,是以原文本为基点,进行延伸拓展,将与之相关联的课外拓展文本引入,并与原文本对比着进行阅读。这一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原文本内容的理解,以点带面,达到触类旁通和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达到用教材学语文及将薄书读厚的目的,最终提升了学生的文本赏析力。
  三、对比阅读的策略
  下面就以几个教学片段,简要阐述对比阅读的策略。
  1.拓展文本,对比阅读眀格式
  有幸聆听了薛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令笔者茅塞顿开——原来,教词也可以用对比阅读的方式。
  【教学片段一】
  师:《如梦令》这个词牌名是苏轼后来改的,最开始称作《忆仙姿》,是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写的词。(出示《忆仙姿》):
  师:但苏轼认为这词读来如梦一般,因此改词牌名为《如梦令》。
  师:“如梦令”是一种格式,凡是以“如梦令”写的词,都是多少字?
  生:都是33个字。
  师:几句话?
  生:6句。
  师:这里没有标点符号,标点是今人加的,一个转行就是一句,“如梦  如梦”这里是两句,所以一共是7句。
  师:用这个词牌名写词的很多,就像是这两位姓王的同学,王是他们的姓氏,相当于词牌名一样,但两个同学的名不一样,《如梦令》的题目也各不相同,这首李存勖的这首《如梦令》就取第一句为题目,中间加个间隔符,即为《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那么,李清照的这一首词题目便是?
  生:《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通过拓展《如梦令》,将源头词《忆仙姿》引入,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对这一词牌的格式印象深刻,也知晓了不同的词牌对应不同的格式,这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是对比阅读带来的积极探索的阅读体验,学生对知识不是简单地接受,还有对比分析,有类比验证,这样得到的知识无疑更加印象深刻。
  2.拓展文本,对比阅读品主旨
  《月光启蒙》是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其实文中流淌的是母亲给予诗人浓浓的爱,给予诗人深远的影响。执教者也运用了对比阅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品悟这一主旨。
  【教学片段二】
  师:孙友田怎么会从一个煤矿工人成长为一个诗人的呢?我们来看看他的散文。
  (出示《黑土地》片断):
  白天跟师傅下井劳动,头顶一盏矿灯,像黑色的鹰衔着一粒光芒,在叢林一样的支柱间飞翔。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一段文字。你读懂了什么?再来读读文中的这一句,你又发现了什么?
  (出示文中句子):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着动听的歌谣。
  生:我觉得作者特别像他的母亲: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给我唱歌;我白天下井工作,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
  师:你在《黑土地》里看到了母亲的身影。
  生:我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必定是受了母亲的影响。
  师:这是一首诗《大山欢笑》,是孙友田的代表作,读读它,你又发现了什么?像什么?
  (出示):
  我写《大山欢笑》:“万年煤层打个滚,/一山乌金往外冒。/黑宝石,往外跑,/满山满谷金光照。/一路大声喊:/我 是煤,我要燃烧!”
  ——孙友田《黑土地》
  生:这诗歌很顺口,是押韵的。
  生:像母亲给“我”念的那些童谣,朗朗上口,明快流畅。
  师:是的,《大山欢笑》里有童谣的影子。所以说,月光启蒙,实际上是说母亲在“我”童年时代,不知不觉中,给“我”播了一颗诗的种子。
  通过拓展孙友田的《黑土地》,打破“教课文”的局限,与文本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对文本的感知与解读更加鲜明、充分与深刻,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从而也促进学生文本赏析力的不断提升。
  3.拓展文本,对比阅读悟人物
  张志和的《渔歌子》通俗易懂,诗意诗情都不难理解体悟,于是,笔者将之前学生所学的《江雪》与《渔歌子》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品悟向前跨了一大步。
  【教学片段三】
  师:同学们比较着读一读,两首作品都写渔人,但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两个作品的体裁不同,《江雪》是首诗,《渔歌子》是首词。
  生:作品描绘的季节不同,《江雪》描绘的是冬天,雪中或是雪后的情景,《渔歌子》描绘的是春天,雨前和雨时的情景。
  生:作品中描绘的渔人形象不同,《江雪》中是一个孤独的渔翁形象,而《渔歌子》中是一位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
  师:为什么同是描绘渔人,作品表达的内容相差甚远呢?
  (这就是一次有目的的拓展阅读,对于更深刻地体会渔翁形象也是很有用的。同学们课后有目的查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出了有深度有广度的答案)
  生:作者崇尚的宗教文化不同。《江雪》的作者柳宗元推崇的是儒教,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人早已以身许国,难有内心的一份闲适,一份豁达的置身事外;而《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是道教文化的推崇者,讲求逍遥自在,追求闲适安逸。
  生:作者的经历不同。柳宗元遭遇了贬官,有种“壮志未酬”,不得志的失落感,因此会将心境“千万孤独”藏于诗头;而张志和远离官场,早就归隐山林,自称“烟波钓徒”,的确是一份难得的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作品中的形象都有着作者真实的影子,正因为作者的心境如此,才会作出这样的诗词,才会描绘这样迥异的渔人形象。
  当学生能与文本的内容产生共鸣时,则说明学生对于文本的对比阅读有了成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领悟过程将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
  对比阅读这一教学方式,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培养。它能让学生拓展文本,拓展自己的思路,主动去深入对比思考。渐渐地,学生的思维会有这种对比阅读思考的习惯,视野也就开阔了,文本赏析力也就得到拔节生长。
  (编辑:陈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43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