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愿海波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中,曾闪耀着许多耀眼的将星,戚继光便是其中之一。众所周知,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将领、民族英雄,他帶领“戚家军”抗击倭寇10余年,扫平丁肆虐中国东南沿海的倭患,建立了不朽功勋。鲜为人知的是,戚继光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这首《韬钤深处》便是其代表作之一。写这首诗时,戚继光还不到20岁,军旅生涯刚刚起步,但已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干。诗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两句,表明了戚继光平生的报国志向。
戚继光的一生,不但建立了不朽功勋,还通过著书立说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从其《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两部兵书中,就可看出戚继光在军事理论上的高深造诣。戎马倥偬一生,戚继光还留下了不少诗文,且不乏佳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样评价道:“继光有平倭功,当时称良将,诗亦伉健,近燕赵之音。”那么戚继光是如何走上名将之路的呢?这要从他早期在山东的生涯说起。
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戚继光出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此时,他的父亲戚景通已经56岁了。老来得子,让戚景通格外激动,望着旭日初升,光洒大地,戚景通心潮澎湃,于是给儿子取名继光,表示对他将来继承祖业,光耀后人的殷切期望。戚继光的祖先确实有过光辉的荣耀,早在元末明初,其先祖戚祥曾追随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后来不幸战死,为追念戚祥的功绩,明朝廷授予戚祥之子戚斌为明威将军,子孙世袭登州(今山东蓬莱)卫指挥佥事,从此,登州戚家就成为镇守一方的将门世家。
戚继光6岁时回到蓬莱老家,并在16岁时承袭了登州卫指挥佥事。当戚继光办理完袭职手续,从北京返回蓬莱后,得知他的父亲已经去世,这让他悲痛不已。在戚继光整个青少年时期,父亲戚景通一直都是他的领路人,对他人生理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除了教授戚继光习武之外,戚景通勤奋读书的习惯也“遗传”给了戚继光,这让戚继光受益匪浅。父亲的言传身教,使戚继光从小就立下了报效国家的志向,并为他后来驰骋疆场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正式开始军旅生涯后,戚继光时刻不忘父亲的教诲:身为武将,须有舍身报国的高尚气节,打起仗来,应有身先士卒的勇猛精神。
在登州任上,戚继光继续研读兵法,并将目光放在了更远的地方。自元末明初起,中国沿海各地屡遭倭寇之患,至嘉靖年问,甚至出现了倭寇“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的局面。对此,戚继光深感忧虑,在他备防登州时,便有感而发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韬钤深处》,表达了他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肃清沿海倭患的志愿。
题目中“韬钤”二字,指的是《六韬》和《玉钤》两部兵书。戚继光喜读兵书,常读书至深夜,据说,这首诗最初就写在一本兵书的空白页上。此处“韬钤”之意,代指戚继光与同僚商议军机之营帐。全诗大意为:在小楼上暂时高枕,但别忘了有虎狼(倭寇)在侧。老朋友来访,饮酒谈兵,好不痛快。书籍满屋,宝剑在身,随时准备上阵杀敌。不为功名利禄,唯愿扫清倭寇,让海疆恢复和平。
为实现平生抱负,戚继光在公事之余修文习武更加勤谨,并逐渐崭露出头角。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戚继光被推为中军指挥官,率山东六郡子弟远守蓟门。在北上戍边中,年轻的戚继光发挥军事组织才能,将队伍训练得井然有序,获得了部众的信服。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戚继光参加山东乡试,考中武举。第二年秋,他赴北京参加武举会试,不料正遇上蒙古鞑靼部落进犯京师,戚继光便向朝廷奏御敌方略,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京内外大臣上疏推荐,称他“勇略独冠群英,志节更超流俗”,可当国家“干城之寄”。
此后不久,戚继光便被委以重任,总揽山东沿海备倭全局,这颗护国将星的光芒愈发耀目。抱着“但愿海波平”的理想,戚继光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57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