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特点及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高职体育教育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向前推进。当前时代是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所以,新课程改革也要应用到电子信息技术,比如微课的应用就是一个重要的方式。但是当前由于传统教学理念以及体育教学质量不受关注的影响下,高职体育教学与微课的结合,并没有有效的利用起来,本文将从微课的特点出发,并提出高职体育教学与微课相结合的具体应用措施,希望通过相对简单的探讨,可以为后研究者提供适当的借鉴参考意义。
关键词 微课特点 高职体育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体育教学在我国高职体育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方法,所以,要想提高微课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必须首先分析微课教学的理论及其特点,进而将其与高职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微课的概念是由美国引进来的,它主要是指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的核心内容,将以视频或者课件的教学设计展现出来。微课的特点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它能够让学生反复性观看视频学习知识,能够实现在线交流和探讨知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又能够提高其探索能力,体现个性化和趣味性,能够良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参与度。所以微课是传统体育教育变革的需要,它能够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
1微课的特点
(1)微课教学时间短。微课微小而短暂,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时间控制在5到8分钟,最多不超过十分钟,因为教学时间较短,所以学生要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老师也要精心备课,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2)教学内容较精,一方面由于微课教学时间短,所以,他它的内容就要求比较精华,另外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来说,微课能够突出课堂中学科知识的特性,能够突出课堂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设计的用心良苦。
(3)支持多种智能终端设备,微课视频简单设置的知识,短小而精悍,借助视频,能够为学生展示更多的体育知识,有效的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并且可以在多种智能终端上在线播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将视频下载到移动设备上,不限时间和地点进行观看,还可以利用网络随时搜索,想要了解和深入探讨的内容。
(4)慢动作回放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教学形式不仅仅局限于教学中的某一个环节,它可以将教学进行片段化,使得知识点更加精华而短小,这种形式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加的明确,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预习和复习的双向结合。并且网络设备能够实现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受限制,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更好的提升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篮球的知识,当讲到切球,防守等知识,如果简单的示范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学生可能对动作的细节处理把握不好,如果采用視频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学生就可以用慢动作进行学习,从而研究篮球的战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微课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准备阶段。在开展正式的课程之前,老师可以进行3到5分钟的集合时间,不进行正式的授课,将要上的体育教学内容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通过讲授新课程对学生进行要点的讲解,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比如以篮球课为例,简单的介绍下本节课要学习的篮球技巧及其应用类型,运动原理等,让学生在正式上课前对内容有一个简要的了解,方便教学的开展。老师可以利用最喜欢的篮球运动员为例将篮球运动中的位置和作用等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解释。
(2)课堂学习阶段,体育课的安排不同于文化课,他本质上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正式授课中也可以加入微课的形式。比如在自由活动时间,可以通过微课的练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练习,老师在一旁进行引导,依靠学生的自觉和控制,对动作进行矫正,通过反复练习,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技巧,进而掌握技能。还有很多健美操,啦啦操等都可以以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一起学习,集体模仿。
(3)课外活动阶段。高职体育课并不局限于课堂上,课外也能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这种联系可以通过微课来实现,比如建立体育活动小组,安排课下探究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在课下养成锻炼的好习惯,进而掌握技巧,达到教学的目的。
3结语
微课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兴起来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进微课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郝晓晨.微课的特点及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6(02):45-49.
[2] 徐晓娟.微课在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实践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6,6(30):82-83.
[3] 王玉兰,李华玲.微课的特点及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 2017,7(17):1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7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