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坚持问题导向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联系现实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寻找数学奥秘,并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从而积累数学知识,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素养;应用意识;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087-01
小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基础阶段。小学数学具有逻辑思维的严密性,由直观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并形成抽象思维。在教学实践中,要紧紧扣住“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灵活采用教学策略,拓展课堂教学空间,让数学课堂生活化,提高课堂魅力,让学生亲近数学,走进数学世界,养成研究数学问题的好习惯,提高应用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那么,又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例题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挖掘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实际,转变“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重组。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过生日》时,我课前要求学生了解自己的生日时间,并通过家长微信群征集了学生过生日的照片。课上,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日贺卡和学生的生日照片,学生一看,乐翻了天,我因势利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生日日期,并分享过生日的故事。当学生讲到吃蛋糕时,我就抓住时机切入教学重点,结合多媒体,创设比较蛋糕大小的情境,整节课的课堂气氛显得尤其热烈。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过程,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分蛋糕的数学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通过运用互联网资源,“分享故事”等方式再现学生的生活情况,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唤起了学习数学的激情,从而感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念。
二、發现数学信息,提高探究问题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在新课程中,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发现并分析情境图里面的数学信息,再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以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
例如:在学习减法时,我让学生扮演“小小观察员”去调查“商店里的一角”,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比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好?学生思维活跃,纷纷提出问题,如:一个羽毛球和一枝钢笔一共多少元?一本书比一本练习本多多少元?一个乒乓球比一个篮球便宜多少元?三个羽毛球一共多少元?等等。教学中还要注意适时进行正面评价,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注意保护学生“问”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
三、体验数学实践,习得教学应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并让不同的人的数学素养都能得到发展。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个性不同,要让人人都能学好数学,必须让数学课堂贴近生活,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技能。
例如,在学生学习多边形面积及组合图形的面积之后,我课前在操场上用安全带围了一块长方形空地,课上,我把学生带到学校操场,让操场成为数学课堂。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6-7个学生),各小组学生在规定的长方形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9平方米左右的小花坛,形状不作要求,但花坛周围或者中间要设计一些绿道。学生们明确要求后,议论纷纷,小组长很快进行分工,测量、登记、画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设计出了一堆创意十足的规划图。这一节数学课,学生是在玩中学,学中悟,在不觉之间,把课本上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来。在设计过程中,全员参与,全体学生都巩固了已有的多边形面积及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知识,又创造性地运用分割法、组合法、平移法、轴对称图形等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掌握一些数学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教师就要活化教材,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再现生活情景,让数学课成为生活问题的探索课、实践课,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需日积月累,需坚持培养,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和提升。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教学,引起学生对数学的无意注意,再通过探究性学习,强化对数学的有意注意,促进学生从不自觉或无目的应用意识,向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只注重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的教学,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在生活化的课堂实践中增加数学应用意识,提升数学探究能力,并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数学素养与生存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新龙,肖川.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1-20.
[2]陈雅媛.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三重视”——基于“找规律”教学案例的思考[J].新教师,2018年12期.
[3]冯崇和.浅谈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策略[J].新教师,2018年12期.
[4]陈晓梅.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应用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8(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1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