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读图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读图是学生理解数学、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或手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读图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086-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内容的组织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茂南区使用十多年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情境图为主,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和可读性的主题图来表现出数学的相关信息,同时教材也常常借用形式多样的图画、图表、图解、插图等来呈现数学问题,学生必须通过读图收集有效数学信息才能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中各种图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读好主题图,发挥趣味与数学信息的载体作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精心设计“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数学教学过程提供基础环境和主要脉络。情境主题图常常选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现实模型图,是沟通学生现实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的中介桥梁。丰富多彩的趣味生活场景或游戏情境,更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学生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富有兴趣地从中获得数学信息。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直观的主题图来激发学生有兴趣的获取数学信息外,还要用生动的情感性语言充分挖掘图画的趣味性与思想性,让学生乐于读图,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也让他们热爱数学,轻松地走进数学的海洋。
  教材中情境主题图不是单纯生活场景的全盘再现,往往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统筹,承载着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的情境主题图,一方面,沟通了学生的直观生活经验与间接数学经验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形象展现了数学知识从日常生活实际到科学理论体系的较为完整的产生过程。情境主题图,对学生直观经验的关注及对过程的重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读懂数学。例如小数的学习,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已经有所接触,但从数学的角度去学习、去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然而结合购物情境用“元、角、分”来引入小数,借助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關系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小数的初步意义,同时也可以理解把握小数加减法计算中数位要对齐的算理。现实生活的购物情境的基础上巧妙设计“元、角、分”来引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又不乏数学思想的渗透,有利于学生深刻的把握、理解数学,轻松地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成功。
  因而,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读好主题图及主题图背后的“问题串”。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思考“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再组织学生交流各自发现的数学信息。交流时,引导学生把要解决的问题叙述完整与科学性,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既要有问题,也要有相关信息。
  二、利用模型图,发挥问题与数学思考的直观作用
  一些比较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教材常常借用一些直观的模型图来分析呈现。常见的有线段图、小棒模型图、计数器模型图、点子图、小方格面积模型图等。直观模型图往往是具有一定结构可操作或直观材料。例如点子图即给学生提供了“圈一圈”、“画一画”的操作机会,又给学生预留了较大的自由思考空间。这些直观图可以使枯燥的文字形象化,把隐性的数量关系显性化,让模糊的数学思考条理化,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抽象性。
  在低年级学生的计算教学中,往往效果不是很好,总是出现“不进位”、“进位混乱”等错误,究其原因是对算理的不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我们使用的教材常常借用一些直观模型图来呈现算理的产生过程。在乘法的学习中,常常借用点子图、“不具有是十进关系”的方格模型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用计数器模型图来引导学生明确十进关系,用小棒模型图引导学生自然的理解将乘数“拆成10和几”。这些直观模型图既帮助学生理解了算理,直观的呈现了计算的思考过程,又促进了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直观模型图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分析、综合、概括等多种方式来领略其蕴含的思考过程及思想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直观模型图的教学,搭好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沟通支架,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做好铺垫。
  三、着力读懂图,发挥习惯与方法策略的引领作用
  低年级的学生也有点会看图,但观察的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看自己感兴趣的或图中较为明显的部分。但是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注重对读图方法的示范与引导。通过学生有意义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有序地、有目的地、完整地读图。
  在教学中,首先必须有力的引导学生进行有顺序的读图,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有序读图的习惯。具体而言,可以依据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及逻辑顺序来读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示范指导读图的技能与技巧,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读懂图意,掌握有序读图的方法,同时也明白有序读图的好处。其次,引导学生有目的读图,即选取正确的、有效的数学信息,这里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量数学信息中需要学生准确读出图中每一个物体相对应的数量是多少,再弄清图中各个数量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根据数量关系提出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筛除解题时不需要的信息。最后,图文结合完整读图。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的不断积累,较为抽象的图表、图解、线段图等形式不断出现,图文结合的题目也相应的增加了不少。但是往往有部分学生意识到了字忽略了图,意识到了图忽略了字。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先读图,了解图中的信息,再去读文字,接着分析已知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图和文字是联系的,要把图文结合起来读,结合起来理解,再进行解答,只有通过认真读图,说出图意,理清图和文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才有理有据。
  读图能力是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之一,从低段开始培养学生有序、有效地读图,收集相关的数学信息,理解数学的概念。只有将图画读懂,才能准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为中高段分析抽象的文字信息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时,会想到用画图或直观模型图来帮助分析,使画图、析图的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
  本文是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有效提高一年级学生数学读图能力的研究》(批准号:2014YQJK184)的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15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