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教育背景下语文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职业院校的语文公共基础课程在深化职业教育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职业院校的语文公共基础课程在现实中常常被边缘化。为了确保职业院校的语文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能够到位,职业院校需要建立相关的教学制度,完善保障机制,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标准文件改革语文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良性循环。主要探究如何在现代教育背景下促进语文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
  [关    键   词]  现代教育背景;语文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0-0204-02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文件曾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作出了全面、整体的设计和规划,同时,为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是教学改革的首要原则,职业教育要注重全方位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职业院校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根本时,也要将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教育作为开展教学的重点任务,同时,职业院校要侧重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促进语文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以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科学素质以及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为学生未来能够顺利就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建立制度,保障语文公共基础课的建设和改革
   (一)建立制度的保障意义
   职业院校在开展语文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即便有了政策,语文公共基础课的建设和教学改革仍然无法取得显著成效。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轻视语文公共基础课程的惯性思维一直存在,如果不打破这一传统的惯性思维就无法阻止语文公共基础课程在实际的操作中被边缘化的后果。经过实际调查和分析可知,传统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对语文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分配不均,公共课程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另外,职业院校只是重视培训专业课教师,而忽视了提高语文公共基础课教师的专业素养。除此之外,职业院校在分配科研经费和项目时严重地倾向于专业教学,语文公共基础课的科研经费很少,并且项目严重不足。这些教学现状都会间接阻碍职业院校语文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进而降低人才的培养质量。
   只有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学院才会重视语文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同时,语文公共基础课的教师也会行动起来,积极地促进语文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语文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才是确保语文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改革真正落实的重要保障。
   (二)实现建章立制
   职业院校要从制度上确认语文公共基础课程在培养人才质量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且,按照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教学文件要求来规范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实施,使语文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管理以及评价都能够有章可依。
   一方面,职业院校要从制度上实现语文公共基础课程的学分制、模块化以及开放性的教学实施特点,通过信息化过程使语文公共基础课教学现代化,实现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课程,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安排学习进度的学习现状。与此同时,职业院校还要确保实践性教学课时分配要占据总课时的一半以上。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善于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引用项目教学、情景教学以及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职业院校要将培训语文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技能、实践能力融入职业院校的总体培训计划中,在充分保障语文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权益的过程中,有效激发语文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
   二、语文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一)明确语文公共基础课程在培育人才方面的
  作用
   职业院校的首要教学任务是实现以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有部分职业院校在理解人才培养目标时存在偏差,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与发展。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专业核心课程的时间分配较多,师资力量也相对较强,教学设备的投入比例也相对较大。除此之外,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外出参观和学习,学院的优惠政策也更加倾向于专业核心课的教学实施。相比之下,语文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分配较少,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也不多,甚至有些学校出现了同校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现象,这一方面严重地打击了语文公共基础课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产生了只注重学习专业课程的错误思想认识,最终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
   因此,职业院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教育,注重完善学生的文化素养、科学品质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并且建立长期的职业培育体制。
   (二)促进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
   1.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公共基础课程的首要教学改革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職业院校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教师要积极地适应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顺利转变,同时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评价方式,积极地提升学生对教师和公共基础课程的认可程度。    例如,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语文古诗词的概念理解存在偏差,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多媒体、PPT以及微课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概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视频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提升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促进语文公共基础课以及专业课之间的建设融合
   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将基础课程模块化,实现既能兼顾基础又能融合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职业院校可以将语文课程划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以及拓展模块这三部分内容。基础模块旨在为学生提供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职业模块则是专业必需的语文知识,而拓展模块则可有效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
  要构建一体化的设计思路,通过将语文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而形成相互相容专业课程体系。另外,语文公共基础课程要和通识课程之间相互配合,通识课程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学类型,通识教育也能够渐渐地提高语文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国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已经作为通识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处世;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心做人,这些内容都能够在职业语文教学中深入體现。实现语文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通识课之间的融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3.建设“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公共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在职业院校进行语文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过程中,以MOOC和翻转课堂等创新型教学模式为代表的模式逐渐应用于高校教学改革进程中。职业院校可以及时地观看互联网下的同步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建模、分析以及评价等方式实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规律,以便及时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并且能够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优化学习路径。
   总之,职业院校要重视建设和改革语文公共基础课程,不断地优化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将语文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桂德怀.高职语文公共基础课程:困境、本原与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4):80.
   [2]甘国胜.职业院校语文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2-13.
   [3]徐金华.语文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2016(5):23-24.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4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