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简析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思想在提高。高校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公共体育教育课程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与此同时公共体育课程又是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进一步拓展延伸出的体育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与体育教育融为一体,使得精神与身体同时提高,以便建立更为系统的课程组成体系。
  关键词:高校  人文素质教育  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3(c)-0002-02
  自古至今,大部分学校都重视对于学生人文方面的教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将人文教育与体育课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将人文教育落实到公共体育课程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向出发,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身体素质能力。本文将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和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进行讨论、分析,以给予学生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教育。
  1  对公共体育课程的剖析
  我国现阶段高校在体育教育方面的目标和方向基本上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在高校开设体育课程是对此目标的实践,也是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新中国建成之后,我国的高校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进行变革,一直在寻求一种真正适合中国学生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由于体育教育的理念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拥有极高的相似性,所以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用实际行动来强调人文属性在体育课程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在人文的基础上彰显健康对于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总目标的重要性以及促进作用,让学生逐渐增强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的认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逐渐养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得高校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体现公共体育课程育才的目的。我国基本上所有高校的体育课程都是以西方的体育运动为主,这就使得我国在进行体育育人时,借鉴并富有西方文化的教育特点,就像公平、竞争、规则等,但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更加偏向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传统理念,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容易使得很多学生选择西方的教育理念,甚至可能厌恶我国的传统理念。这可能是一种错误的解决方式,体育需要竞争,如果体育失去了竞争,那么“规则、公平”等理念就失去了其在体育活动中存在的意义。其最终目的是增强人的身体素质,促进人的文化修养,这也是高校进行人文素质与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理由。
  2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
  由于我国仍处于摸索前进的国情下,所以我国在课程的改革上可能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误区。高校在对体育课程教育研究时,应该重点落脚在体育本身的功能,也就是最原始的功能。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身体健康情况可能并没有同步增强,与此同时对于体育心理、人文素质等衍生价值的实践与研究仍然需要不断加强。随着教育专家对于体育人文教育内涵的不断研究与推广,体育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渐渐地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这在推动发展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等方面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终身体育教育的特点与文化素质教育中持久性、无间歇性、自觉性等特征相吻合。因此人文体育教育是否能够真正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综合性,在于能否解决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并且自觉进行体育运动的习惯于能力。我国高校为了实现利用体育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是就必须具有引导性,并逐渐形成强化学生对于体育锻炼重要性及必要性认识的教育系统。就目前我国高校中体育课程现状来说,还不足以达到体育育人的目标,因为高校的体育课程并未将“终身体育”与人文素质教养相结合,并且课程的内容仍与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内容相似性较高。
  3  高校如何进行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3.1 对课程的解析
  要想通过体育课程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就需要对教育的主体开展全面并且系统的分析工作,并非仅仅将体育作为一种兴趣课程来进行课程安排,而是以体育育人为主体而开展的谈论研究,并且将总目标、学生的兴趣爱好等进行综合考虑,与“我喜欢,我运动”的主题一同建立内生性体育课程体系。在开展体育课程改革时,需要注意课程的内在联系与内在逻辑,并且能够将文化素质要素有层次的加入到体育课程中,特别是在以兴趣为根基的体育课程的设计上,要注重对于文化素养的内容的自主性设计,以促进文化素养教育与公共体育技能的共同发展及协同发展。对于体育课程的分析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主体和主导。
  3.2 公共体育课程的设计
  课程的开展是对理论进行实践的体现,将“以人为本”“我快乐,我运动”“健康更重要”等教育理念在体育课程中体现出来,并以此为导向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设置,通过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课程的方式,比如健美操课程、网球课程、足球课程等等众多高校可开展的体育课程,以迎合学生对于运动的追求,增强学生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与喜爱程度。但是体育课程的设置需要进行理性分析,课程的设置不仅需要学生对其有兴趣,还需要其能满足学生在身体素质、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需求。没有一种教育是没有经过失败就成功的,也没有一种教育可以不用历练就达到要求的,更没有只满足学生的需求就能达到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所以体育课程的设置要突破传统的体育锻炼,并加以补充,争取做到体育育人的目标。
  3.3 创造课内课外一体化教育模式
  由于体育这门学科在时间与空间方面具有延展性,并且体育运动并不仅限于体育课程内,所以高校在开展体育课程设计时还需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使得课内课外相互交融,将课内的教学内容延伸达到课外学生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首先,对现有体育课程进行分析,从学生的运动量、运动方式、运动的强度等等发面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对人文素质教育要素与公共体育课程要素综合考虑,以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实现课内外体育活动一体化。其次,对课内外体育课程实施制度要求,通过对体育教学制度的管理与课堂上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评价进行分析,打破原有体育教学模式,实施一体化教育方式,并且修改完善原有的制度管理方式。真正的将体育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形成一体化教育管理模式。最后,通过体育课,不断发现并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达到体育育人的总目标。
  4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对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公共体育课程进行变革,就需要重新从体育育人的基础出发,结合其全面性,并与人文教育结合,重新思考高校实施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教育对于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促进效果。对体育课程的最基本的功能以及在发展中不断延伸的功能进行联系,提高体育教育课程的完善程度,增强体育对于育人的作用。在实践中完善包括有人文素质与体育课程教育的评价系统,已达到使用体育育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晋峰,王满福.西方“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3):87-90.
  [2] 万海波,李首一,蒋津君,等.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6):65-69.
  [3] 刘云朝,顾跃.“人本主义”视角下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探究[J].科教文汇,2014(6):96,1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7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