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本分担视角下研究生收费及奖助体系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研究生教育成本由国家、学校、导师和学生多元分担的背景下,我们旨在分析当前研究生收费及奖助工作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政策分析和问卷调研,我们发现国家和各高校很重视研究生教育,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而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后,各高校资助体系的设计基本上考虑了研究生的各类需求,且资助额度可以满足研究生的基本生活要求。
关键词:教育成本分担 研究生 奖助体系
教育成本分担是指教育经费由谁支付、如何支付和支付多少的问题。财政部、发改委和教育部于2013年3月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对研究生教育财政拨款、奖助政策和收费制度提出了改革建议。改革后,全国所有纳入招生计划的研究生均需缴纳学费,国家和研究生培养单位设立各类研究生奖助学金对研究生进行学习生活的补助,研究生教育成本从绝大部分由国家单渠道承担转变为由国家、学校、社会和研究生及其家庭多渠道共同承担的方式。
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后,各高校建立起了新的研究生收费及奖助体系。新的收费及奖助体系运行几年来,国家和高校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变化如何?研究生家庭教育负担是否加重?新的奖助体系能否保障研究生的日常生活支出?研究生对当前的奖助工作是否满意?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做深入研究,为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奖助工作提供参考。
一、研究生收费及奖助体系分析
2014年起,各高校启动新的研究生奖助政策改革,基本上建立了以“奖、助、贷、困、补”多元化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具体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助学金“三助”津贴、困难研究生补助、企业奖助金、国家助学贷款等,总体上从各方面考虑了研究生的需求。
1.學费
收费政策执行后,研究生需要交纳博士每年10000元,学术型硕士每年8000元,专业型硕士每年6000元的学费。当前,国家和学校都设立了全覆盖的助学金,其资助力度已经可以完全覆盖学生的学费及基本生活费。因此,虽然交学费后学生及其家庭分担的教育成本绝对值在上升,但其分担比例却有所下降。
2.助学金
助学金包括具有保障生活补助性质的国家助学金和学校助学金。从2014 年起,国家将原资助体系中的普通奖学金调整为国家助学金,由国家财政拨款100%覆盖全国招生计划内所有全日制研究生[1],资助额度为博士生每年12000元,硕士生每年6000元。在此基础上,部分高校还统筹国家拨款、学校事业性收入和社会捐助等资金,设立学校助学金,它是学校根据自身财力设置的,因此各高校的学校助学金的设立与资助额度各有不同。中国农业大学学校助学金全部覆盖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资助额度为博士生每年10000元,有70%硕士生根据评选每年可获一等学校助学金8000元(专硕6000元),30%硕士生每年获二等学校助学金4000元(专硕2000元)。
3.奖学金
奖学金属于一种学生资助方式,是基于效率优先原则对教育资源的再配置过程,它是由国家、政府、高等学校或其他组织及个人对于符合特定条件的学习者的直接赠予[2]。新的资助政策里,研究生奖学金包括国家统筹的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以及学校设置的校长奖学金和根据企业捐款设置的企业奖学金。各类高校对学业奖学金的评比和发放不尽相同,中国农业大学学业奖学金70%覆盖基本修业年限内的全日制研究生,其中获奖博士生平均可获得6000元,获奖硕士生平均可获得3000元。另外,其他激励为主的奖学金的覆盖率较低,其中国家奖学金虽然奖励额度很高,分别达到博士30000元和硕士20000元,但其覆盖不到3%,企业捐赠的专项奖学金更是不到2%。
总体来说,当前研究生奖学金的财政依赖性较强,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的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仍然是奖学金的主要来源,而以学校、个人和企事业单位等研究生教育的利益共同体投入为主的学校自设奖学、企业奖学金的覆盖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4.“三助”津贴
“三助”津贴包含助研、助教、助管三类津贴,是分担研究生教育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助研津贴是导师从科研经费中向研究生支出的科研补助,《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09]1号)指出:“指导教师应按照学校有关规定,以其科学研究工作为依托,或通过争取学校设立的专项资金,为所招收培养的研究生提供资助”[3]。中国农业大学相关文件要求导师每年必须为研究生提供博士12000元,硕士3600元的助研津贴。随着国家对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政策的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权限的下放给了导师更多自由,未来导师资助应发挥更大的资助功能。
助管及助教津贴属于具有劳务报酬性质的学生资助类型,主要为家庭经济困难或遭遇突发事故的研究生提供资助,当前各高校研究生助教和助管津贴大致为每月300至600元,每月工作时长32至48小时。不过受经费限制,许多高校助管及助教岗位数量很少,占研究生在校生数量比例不到3%,资助效果难以显现。
5.助学贷款
研究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资助不仅包含各类奖助学金的发放,还包含国家助学贷款、培养费缓缴等国家、学校贴息的政策享受。在辅导员访谈中我们发现,虽然这些间接的成本分担体量很小,却解决了部分贫困研究生要按时缴纳学费的困难,是教育成本分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实行学费收费后,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研究生人数有大幅度增长,尤其是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自2013年以来四年增长率为4080%,年平均增长率为1020%,可见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在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发展很快,但我国研究生助学贷款在奖助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仅为4.11%,而国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大学助学贷款平均比例为20%左右,发达国家则更高[4]。可见,助学贷款作为一项落实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重要方式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二、收费及奖助体系的成本分担分析
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通过对平均资助额的统计来看,2006年至2017年间研究生人均年资助额从1600元提高到23900元,增长近15倍,即使2014年起开始缴纳学费,扣除学费后研究生年均资助额也在逐渐提升。
研究生在校期间获得资助类型的比例可以反映国家、学校、导师和社会对研究生教育成本实际分担的程度。通过统计可以看到研究生总体资助力度逐年增加,其中国家直接拨款由2013年的59万增至2017年的8409万,学校统筹出资由2013年的465.27万增至2017年的5010.78万(见图1)。其中,国家直接拨款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学校统筹出资包括学校助学金、“三助”津贴、校长奖学金及其它补助,助研津贴为导师从科研经费转账资助,企业捐助主要是各类专项奖学金。可见,国家对研究生直接补贴的拨款增长较快,特别是2014年改革后,国家对研究生教育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同样,学校统筹出资增长也很快,主要是学校整体财力的不断增加以及统筹学费作为事业性收入后保障了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可以看到,导师从科研经费中的助研津贴资助支出比例不断减少,从2013年78.04%下降到2017年的24.15%。
总体上,学校导师使用科研经费对研究生进行资助的压力在减小,而国家和学校的投入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另外,我们也发现,企业捐助的专项奖学金无论是绝对数或是所占比例都在减少,因此学校在利用社会资源,吸引校友和企业捐助奖学金的工作需加强。
三、调查分析
1.调查基本情况
为了能够更好分析当前收费及奖助体系对研究生生活的保障效果,我们进行了问卷调研。调研面向中国农业大学在校研究生共发放问卷1358份,回收问卷1290份,其中有效问卷768份,完成率56.55%。
2.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生开销情况(见表2),发现大部分研究生平均每月包括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和伙食费等所有开销在1000元以上。经过测算,博士生平均月开销为1830元左右,硕士生平均月开销为1390左右,博士生开销普遍高于硕士生。值得注意的是月支出在500元及以下的1.66%硕士生和2.44%的博士生可能存在经济困难的
情况。
研究生开销中,占比例最大的是生活费48.96%,其次是伙食费32.55%,可见研究生的消费主要用于生活基本支出。由于高校都拥有较好的医疗保障,医疗费在研究生的开支中占比为零,疾病并没有给研究生增添额外负担。
那么家庭分担的教育成本究竟如何呢?在家庭每月给予研究生生活费的统计中,有71.95%的博士生和39.07%的硕士生家庭并不给予生活费,而26.83%的博士生和55.3%硕士生家庭平均每月给予800元以下的生活费。与硕士生相比,大部分博士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各种资助途径满足基本生活所需,对比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校资助收入,家庭的教育成本负担较低。
为了更加清楚的反映研究生收支结余情况,我们把研究生在校总收入(包括学校资助收入及个人收入)减去总支出(包括个人在校支出及家庭担负支出)计算其在校结余(见图2),发现绝大部分研究生是有收支结余的,总体来说博士生的结余要高于硕士生。其中27%的人月结余为1500-2500元,结余比例最大;1%结余为-2500以上的研究生中,76.66%的原因为家庭支出超过2000元,有4%的研究月结余大于5500元的同学其73.33%月家庭给予均超过2000元,同时个人收入100%均大于2000元,可以说收入颇丰。
因此,从研究生的角度看,当前奖助体系基本能保障绝大部分研究生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奖学金的评选机制则让更优秀的研究生获得了更多收入,但不可否认家庭极度困难研究生的存在,这些特殊群体需要我们设立一定的工作机制作为保障。
四、结论与建议
1.2014年国家提出的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和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并不是要削弱政府投入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从前面分析看到,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财政投入不断加强,这也是保证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2015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為4.26%,当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4.1%,我国总体教育经费投入仅达到欠发达国家的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国家在教育经费投入上还有扩大的空间。
2.研究生收费改革后,各高校能够统筹学费和国家各类投入,即增加了学校自身财力,也为学校加大研究生教育投入提供了更多周转空间。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计出既能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又能体现奖优激励效果的研究生奖助体系。
3.当前,很多高校建立起了以科研工作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实现研究生教育与科研工作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责权利。但是这个过程也碰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不同学科的科研经费数量有很大差异,人文社科类的科研项目经费相对较少,导师支出助研津贴有一定困难。因此,高校在制定助研津贴政策时要考虑不同学科间的差异,保护弱势学科导师的招生积极性。
4.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后,研究生教育开始全面收费,不过国家和高校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及助学金等多种针对研究生的奖助形式。研究生虽然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学费,但较收费前收入有所增加,因此并没有增加学生家庭的负担。总体来说学生可以通过国家、学校和导师的资助保障基本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Z].财教[2013]220号,2013-07-29.
[2]王新燕.我国高校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演进与完善[J].现代教育管理,2014(3):91-94.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Z].教研厅[2009]1号,2009-09-04.
[4]马强,蔡茂华,鲍金勇.国外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及其对地方院校教育管理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27):96-98.
作者简介
刘宇,男,管理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党委研工部副部长,主要从事研究生思政工作研究。
王铁,男,兽医学博士研究生,中国农业大学党委研工部事务科科长,主要从事研究生奖助工作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72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