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依托于笔者的一线教育经验,探究如何在在体育课程活动中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分析了体育课程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的基础上,具体从以团队意识培养,促文明习惯养;以健康意识培养,促卫生习惯养成;以竞争意识培养,促礼让习惯养成三个方面展开思考,促进体育课程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兴趣、情感以及思考,加深其意识和观念的内化,使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落在实处。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良好习惯;培养
  一、体育课程对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
  当前,我国很多小学生成长于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中,从小生活习惯较为散漫,缺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性格品质的培养。对于需要消耗大量体力和持之以恒的体育运动项目有畏难的情绪。另一方面,当前小学生的文化课繁重,学习压力大,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体育课也缺乏重视。通过引领小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加深其对自我、他人以及环境的认知,逐渐拓展自己的认知范围和情境体验,并在体育课程过程中加深规则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健康意识,通过内化三观潜移默化地培养优良的德行和好习惯。在体育课程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兴趣、情感以及思考的基础上,加深其意识和观念的内化,使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落在实地。
  二、体育课程在小学行为习惯培养中的策略
  1.以团队意识培养,促文明习惯养成
  教师要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文明习惯的养成。有些小学生难以与其他伙伴维持友好的关系,不愿与他人合作,在体育课程中破坏游戏秩序,打扰其他小伙伴,拒绝与其他小伙伴共同分享器材,互相争抢游戏用品等。对此,教师开展“同心协力大作战”游戏,让两个小学生共穿一条“连体裤”,一名小学生的右腿和另一名小学生的左腿穿在同一条裤腿里。通过组织实施这一体育课程,不仅能够锻炼小学生的下肢力量,训练腿部肌肉的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既促进了小学生大肢体动作能力的发展,又能够培养与同伴交流合作,共同解决困难与问题的能力。
  再如,长跑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生心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坚强意志。但是由于这一有氧代谢运动的动作单一,相对枯燥,学生在运动中的情绪体验不高。长跑的持续时间较长,对学生的体力和耐力要求高。鉴于当代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较低,肥胖学生的比率也相对较高,很多学生在跑步过程中会产生胸闷气短、头晕眼花、脚软无力的症状,也就是在运动中触碰到了“极点”,因此而叫苦不迭。针对这一现状,教师组织开展“接力跑”的体育课程。起跑练习中,教师在示范讲解完成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游戏法将角色游戏穿插于体育课程中,指导各个小组轮流选出观察员、示范员、裁判三个角色,其中示范员示范起跑动作,裁判员负责发号施令,观察员一边观察一边描述示范员的动作。像这样通过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来推进学生对动作的掌握。
  在体育课程活动的展开中,由于接力跑的体力消耗较大,教师一方面要通过下肢训练的动作给小学生热身,另一方面还要传授动作技巧,使小学生习得基本动作能力。下肢力量训练的體育课程中包括高踢腿、深蹲起等简单易行的动作,还包括各种形式多样趣味跳跃类动作,如兔子跳、蛤蟆跳、跨步跳、鸭子走、蹲跳起、台阶跳、单挑跳等等。运用各种有趣的跳跃动作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下肢力量。对此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一改过去体育课程动作教学中固定模式的动作模仿与训练,而是给小组以自由选择的空间,使小组成员自行讨论选择三至四种喜欢的动作组合进行练习。在各个小组成员通过互相监督、帮助完成特定的任务模块时,教师给予各个小组以具体和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接力跑中,教师在火热进行游戏的休息环节中增加对小学生跑步节奏和呼吸方法的训练,设置四十秒、五十秒、一分钟、一分钟十秒等不同的时间段让小组自由选择进行游戏,引导各个小组选出“跟跑者”和“领跑者”,后者保持匀速,前者要在节奏和速度上与后者保持一致。接着各小组成员互相轮换完成跟随和接力。有些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差,会出现跑不下来的问题,对此要加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激励、互帮互助的作用。教师鼓励小学生通过节奏和呼吸上的调整减轻跑步中的困难,以保证任务的完成,有效加强了小学生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建设。通过组织开展“接力跑”的体育活动,既在比赛中培养了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又进一步深化了团队意识。
  2.以健康意识培养,促卫生习惯养成
  要保障小学体育活动的安全卫生,就要培养小学的健康意识,促进其卫生习惯的养成。首先,教师要保证户外运动的场地和器材的卫生。对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进行定期清洗、消毒,对大型器材也要定期检修,在物质环境上,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运动环境。“以身作则”是常被念叨的词语,做家长要对儿女“以身作则”,做老师要对学生“以身作则”。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重为小学生提供一个更安全更卫生的环境,同时通过语言教导、行为示范,加强对小学生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的培养,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教师要通过建立并严格执行常规的方式,避免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出现意外伤害,培养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规则意识与规范行为习惯。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能够在体育活动中贯彻规则,既包括基本道德规则,还包括公共活动规则。有些小学生一到户外或者体育活动区就开始释放本性,把规则习惯抛诸脑后,开启“疯玩”模式。对此,教师既不要打消小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活动的积极性,又不能放松对小学生的规则教育,贯彻“该松时松、该紧时紧”的原则。另一方面,教师要构建起具有适宜性的体育活动规则。例如,在分发体育器材的环节,有些小学生为了抢到自己喜欢的器材蜂拥而上、相互争抢,这很容易造成摔倒、擦伤和打斗等意外受伤的情况。因此,为了保障体育集体活动的秩序,教师针对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类型、场地和器材的特点制定出相对应的体育规则。例如,为了增强排队的趣味性,教师通过哨声、手势、彩色小旗等教具训练小学快速地排成U字形、半圆形、圆形、横、纵等不同的队形。如教师吹一声哨响,小学生就自觉排成横队,吹两声哨响就排成纵队,吹一声哨并举起小红旗就排成圆形队等。   最后,教师要从细节着手对小学生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卫生习惯进行培养。例如,在运动前要注意根据天气阴晴、冷暖的情况增减衣物。在着装方面要尽量宽松、舒适、轻便、吸汗,方便参与体育运动,同时不要在口袋里装有铅笔刀、发卡、钥匙等锋利尖锐的小物件。再说,小学生体育课程的开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易及难、逐步递进、前后呼应、相互衔接而形成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若体育活动较为剧烈,则需要进行必要的热身运动,以减少关节损伤的风险。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训练小学生自我保护的技巧和行为习惯。例如从很高的地方完成跳跃动作时要避免脚后跟先着地,在快要摔倒的时候通过大踏步的方式保持身体的平衡,在运动后要勤洗手,不能因为一出汗发热就马上脱掉衣服,还有开展完体育运动后要主动收拾体育器材等。
  3.以竞争意识培养,促礼让习惯养成
  攻击性是人的本能,同时也推动着人类的生存发展,但若得不到有效地控制攻击性就会演化为具有破坏力的暴力行为,比如言语攻击、校园暴力、霸凌等。教师通过组织体育课程活动,以培养小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小学生礼让习惯的养成。
  例如,为了让小学生进一步感悟同伴之间竞争与合作的意义,教师组织开展了 “拔萝卜”的体育游戏。即将小学生随机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固定且只有一个大的窄口瓶,瓶子内部放有数个锥形物体,就是小学生要拔的“萝卜”。瓶子的小口每次只能允许一个锥形物体进出。游戏开始,每个小组成员通过绳子牵引一個锥形物体,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快取出“萝卜”的小学生将获得个人优胜奖,取出全部“萝卜”所用时间最短的小组将获得小组优胜奖。在进行完这个游戏以后,笔者要求学生自己总结成败的经验和教训。尽管教师没有引出同伴交往中合作或竞争的概念,也没有灌输任何人际交往中礼让的理念,但大多数小学生经过火热的竞赛游戏后,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悟。此时,教师不是马上进行概念灌输,而是给予小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并在通过提问给小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后,及时进行礼让道理的教育。
  三、结语
  体育课程不仅充满了趣味性、灵活性和娱乐性,而且具有极高的德育价值。体育活动的开展要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促进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提高小学生的社会认识和社交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动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还要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优良品格和独立人格,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15-118.
  [3]毛振明.体育教学模式论[J].体育科学,1998,6.
  [4]李雯,周琳.自制器械开展体育活动的作用和组织原则[J].甘肃教育,2012(16):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8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