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主任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德育能力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而德与才的孰重孰轻,坊间一度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高中是升学压力最大的阶段,学校和教师最容易忽略对学生德育的投入与培养,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行动起来提升自己的德育能力。很多学生高中时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大学时却自甘堕落不思进取,这就是缺乏德育的后果。实际上高中阶段作为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此时的德育无论对将来的高等教育还是今后的人生都至关重要。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他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它与任课教师区别在于任课教师只负责本学科教学,而班主任除此之外全权负责管理一个班级,可以说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心脏,班主任对学生德育能力的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多多通过实践活动去提升自己的德育能力,既会教书也能育人。
一, 班主任要适当放低身份,大小事上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很多班级都是班主任教的学科考得比较好,原因是班主任管得比较严厉,学科上也往往对班主任所教的学科重视一些。很多班主任给大多数学生都是板着脸不苟言笑的形象,甚至有些学生看见班主任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害怕,这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班主任应该严管慈教,对高中已经思想逐渐开始变得成熟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对学生犯过的错误要因势利导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制止和训斥,高中生也仍然存在着较强的逆反心理,粗暴的管理会使学生反抗或者抑郁。
真正的老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学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所以教师要在小事上多多关爱学生,让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是帮助他们学习的好伙伴,是陪他们一起成长的好朋友。其次,班主任应当在小事上以身作则。有的班级迟到现象明显,班主任若是天天早去教室里盯着早自习,时间长了学生们肯定会早去教室;有的班主任粗暴的训斥玩手机的学生,自己却在盯晚自习时玩了一晚上手机;有的班主任对早恋的学生严厉训斥,却忽略多给他们讲讲这个时期应当学习知识的道理。还有很多的集体活动也是拉近班主任和学生距离的好方式,比如大扫除时班主任不是一直到处巡视管这管那儿的检查者,而是适时的和学生一起打扫一下卫生,顺便问问最近的身体学习状况,还可以在有的合唱节等活动中参与进来,和学生一起玩耍,学生们会对班主任不再那么排斥,以后出现问题的话也好沟通交流。
二, 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班会,通过班会强化德育培养
很多班主任过分注重学习,经常班会说几句卫生学习之类的状况就让学生们自习了,这是不可取的,班会除了要总结上周必要事情之外,还要进行适当的品德和励志教育。高中生已经逐渐长大步入成年,作為班主任要积极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形成远大的志向,这样高中生才不会在繁重的学习中放纵迷失自我,并且对学生将来也是非常有好处的。班主任可以放一些名校的招生视频,名校的招生视频都做得非常精致,放一些名校的视频配上班主任的讲解和鼓励一定能激发学生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不断前进的力量,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自制力也会增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会把班会当作课程一样认真对待。班会也需要认真准备,这样的班会才会有效果,班主任准备的励志故事要最大可能的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和可行性,让每一个同学都努力学习,并培养公共意识和团结意识,这样班级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少。
三, 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在德育上也要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他们的有着不同的性格优点,背后有着不同的家庭,作为教师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去了解并和家长沟通交流,在德育上也要尽力去做到因材施教。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大部分学生的性格品质都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的影响,对于学生的教育主要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家庭状况千差万别,教师只有多了解多记忆多反思才能使家校联和更加紧密,为学生创造出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同时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使学生成为独立发展不断进步的人。班主任要及时的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学生在学校和在家庭的表现状况都是密切相关的。有的学生上课老睡觉,一沟通家长一注意可能才发现学生天天偷玩手机到十二点;有的学生早恋了,通知家长并和家长合理协商解决才是最好的,没有沟通好粗暴的解决可能会引起学生的严重逆反心理;有的学生总是不及时完成作业,一沟通可能才知道学生放学之后不回家而是去别处上网吧玩了半天才回家。
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要本着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态度和目的去进行,不要让学生认为班主任是去叫家长去责骂学生。班主任在于家长沟通是也要适当的将部分德育思想告知给家长,避免家长粗暴的训斥学生而造成更多的问题,班主任是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激化矛盾的,因此多沟通就显得对学生的德育尤为重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19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