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呈现·比较·建构·共享”的高效课堂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呈现·比较·建构·共享”四维度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有效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合作,自主建构科学知识的过程,更能突出科学学习的学科价值,以及学习经验和成果的分享。[1]本文从生活实际入手,通过呈现情境、数据,比较分析数据,合作建构知识,共享评价结论等过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体温控制 联系生活 小组讨论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231-02
1.教材地位及学情分析
《体温的控制》是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完“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后给出的一个生命活动调节实例。学生在七年级已学习动物的分类,了解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但对于恒温动物具体到人类是怎么维持体温还是比较困惑的[2]。前面学过的受力平衡为学生理解本节中的产热和散热平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节所学的产热与散热的平衡思想也为今后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3]。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了解产热和散热的部位、方式和过程;知道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2.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表比较,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共享评价,提高学生相互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情境,亲身体验等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进行平衡思想渗透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调节,难点是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4.教学过程
4.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视频展示:蛇、蜥蜴等动物喜欢躺在阳光下暖和身体,但如果阳光太强烈它们也会寻找阴凉的地方纳凉,使它们的体温跟环境温度保持一致。
师:是不是所有动物都跟蛇一样体温会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呢?
生:不是,我们人的体温就是恒定的,不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师:哪些动物的体温跟人类一样是恒定的?
生:鸟类、哺乳类。
师: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
生: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活动范围。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体温的秘密。
4.2合作学习 探究新知
4.2.1恒定的体温
以下是我几乎同一时刻从儿子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
师:哪个温度能代表我儿子的体温?从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这三个温度都能代表人体的体温,人的不同部位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呈现儿子不同部位的体温数据,让学生通过比较,建构得出人的不同部位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结论,并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评价。
师: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体温是否相同呢?
以下我家三个人在一天内不同时间段测得的体温:
师:你能使这些数据变得更直观吗?
生:将这些数据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
师:出示这些数据的折线统计图,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生:1.不同性别的人体温不同,一般女子比男子稍高一些;
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不同,一般小孩比成年人稍高一些;
3.同一个人的体温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师:仅从我们一家人的体温变化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否可靠?
生:不可靠,实验具有偶然性,应测量更多人的体温,分析数据,再得出结论。
师:此外人的体温还会随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呈现一家三口在不同时间段的体温数据,让学生通过比较,建构得出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的体温是有差异的,人正常的体温不是固定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结论,并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评价。
4.2.2 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1)运用类比,提出猜测
师:我们的体温为什么能保持恒定呢?教师展示一电热水器图片,今天我来学校上班前热水器的水温为60℃,等我回家时水温可能变为多少?
生1:80℃;生2:40℃;生3:仍是60℃
师:水温从60℃升高到80℃是由于?
生:电热丝在产热。
师:水温从60℃降到40℃是由于?
生:熱水器在向外散热。
师;要使热水器的水温始终恒定在60℃,应满足什么条件?
生:使产热等于散热。
师:将热水器比作人体,请你猜测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恒定的?
生:使人体的产热等于散热。
(2)读表比较,认识产热
教师展示人体几种器官和组织的产热量百分比
师:人体在安静和运动时产热的主要器官或组织分别是什么?
生:安静时:以内脏为主;劳动或运动时:以骨骼肌为主。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呈现人体几种器官或组织的产热量数据,让学生通过比较,建构得出人的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以内脏为主,劳动或运动时以骨骼肌为主的结论,并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评价。
(3)亲身体验,认识散热
教师让学生手握冰块
师:你的手有什么感觉?是由于什么原因?
生:冷;手的温度降低了。
师:手心的温度为什么会降低? 生:手心与冰块之间存在温差,热量从手心传递给了冰块。
师:人在环境中主要与什么物质接触?
生:空气。
师:人与外界接触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生:皮肤。
师:当外界温度比体表温度低时,热量如何传递?
生:从皮肤表面传递给空气。
师:人体产生的热量怎么传递给皮肤?
生:通过血液循环。
师:当环境温度发生改变时,人体是怎样通过调节血流量来改变散热量的呢?
生:当人处于高温环境时(此时外界温度仍低于体表温度),皮肤与环境的温差减小,热量散失减慢,为了增加散热量,人体的血管会舒张,血流量增加,使皮肤温度上升,增大皮肤与环境之间的温差,从而增加散热量。
当人处于低温环境时:血管会收缩,血流量减少,使皮肤温度下降,从而减少散热量。
师:当外界温度≥体表温度时,直接散热的方式行不通了,人体又会采取什么措施?有什么作用?
生:人体会流汗,汗液蒸发吸热,带走热量。
总结归纳:当外界温度≥体表温度时,汗液蒸发散热是散热的主要形式;当外界温度<体表温度时,皮肤直接散热是散热的主要形式(此时通过汗液蒸发散热也是可以的)。
4.2.3体温的控制和调节
师:人体的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是由谁来调节控制的呢?
生: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
师:它是怎样来调节和控制体温平衡的呢?
让學生6人小组讨论,选两个小组的代表将本组讨论的结果用磁吸纸贴在黑板上,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最终得出如下的体温调节控制图。
如果我们的体温要保持恒定,产热和散热必须要保持平衡,任何一个过程失衡都会导致人体出现问题,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也一样要保持学与玩的动态平衡。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师生共同总结,构建模型图,让学生体会到人体体温调节是在神经——激素调节下的一个整体过程,形成“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生物学思想。[2]
4.3 新课小结 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假如你是体温,你怎样向大家介绍你自己?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尝试构建本节课的框架,找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主线,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
5.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是笔者于2017年12月14日进行的杭州市余杭区教研活动的一堂公开课,课后专家和同行做了点评,使笔者对科学课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呈现情境、数据,让学生基于不同自身经验、认知维度来寻找事物的异同,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完成意义建构,最后师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分享与评价,从而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此外,本节课新课小结环节让学生假设自己是体温进行自我介绍,这样的活动使得课堂小结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作为一种课堂评价的形式还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新颖.基于“呈现·比较·建构·共享”的密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230.
[2]齐亚坤.浙教版科学《体温的控制》一节的教学设计[J].中学教学参考,2017(10):87~88.
[3]沈伟云.“体温的控制”一节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5(9):32~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1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