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让数学课堂呈现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大部分学生觉得数学抽象难懂。实验在数学课堂上的开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记忆,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在数学课上进行实验教学,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实验教学;实验情境;思维能力;应用延伸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8-0012-02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在数学教学中同样适用。在数学课堂上开展实验教学,能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经历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从发现、观察、实践再到得出结论、交流、归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边探究边思考,不仅体会到探究的快乐,还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进行适合的实验是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入实验,让数学课堂呈现精彩呢?
一、提高实验趣味,点燃学习热情
数学教学效率的高低受众多因素影响,其中有学生的兴趣这一因素。尤其是心智发育尚不成熟的小学生,好奇是他们学习的内驱力,所以数学教学应注重趣味性。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因此,教师可设计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或创编有趣的实验小故事,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趣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拓展知识视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爱思考、爱研究的良好习惯。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设计测量圆的周长的趣味实验。如在没有软尺的情况下测量一个瓶盖的周长,教师可让学生先用一根线缠绕瓶盖一圈,然后将线剪断,用直尺测量出线的长度,即为瓶盖的周长。实验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此方法是否可以用来测量其他不规则物体的周长?像身边的圆形橡皮擦或学校的操场等,如何测量它们的周长?”……通过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产生探究的兴趣,点燃动手操作的热情,从而带着兴趣和热情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二、创设实验情境,开启智慧之门
新课标要求“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数学课堂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探究的特性,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具有操作性、有趣味的实验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真理诞生的神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例如,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实验情境。如教师发现班上的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收藏鹅卵石,还喜欢相互间比较鹅卵石的大小,但是学生始终无法找到比较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鹅卵石这一素材进行教学:“老师可以帮助你们测量出鹅卵石的体积大小。”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疑惑:“鹅卵石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如何计算它的大小呢?”于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测量,想办法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以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的。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是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轻松地习得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知识。
三、树立主体意识,催发学习内需
行为的动力是动机,而动机来源于内需,真正有效的学习则来自于学生内在的真实需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发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但是,小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心智发育还不够健全,自主学习的意识较低,需要教师给予合理的引导,使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实现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养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知识点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那么学生就只能死记硬背,无法将所学知识真正理解和内化,这样自然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引入實验教学,设计“自制长方体”的小实验,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实验素材,亲自制作长方体。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哪些方面,并思考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实验,学生就会自发地去探究长方体这一知识点,自然对长方体的特征理解深刻、透彻。这样教学,教师真正做到了有效放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四、注重实践操作,锻炼思维能力
“没有行动,思想决不能成熟为真理。”没有实践的实验,也绝不能成为真理的依据。实验是一种注重操作性的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实验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升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获取最真实的实验结论,才能在反思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课前准备好牙签、火柴棍、小木棒等材料,课上用长度不一或长度完全相同的小木棒拼三角形,然后让学生亲自测量每根小木棒的长度,通过数据验证“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点。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就会开启思维的大门,思考为什么会得出这些结论。这样,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才会理解得更加透彻,从而真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了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深化应用延伸,巩固拓展真知
德国戏剧家莱辛曾说:“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探究知识的品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外,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水平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向课外延伸,如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进行课外拓展才能完成的作业等,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保持对未知不断探索的好奇心。
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一课时,在学生完成对圆柱的侧面积计算的实验后,教师给学生搭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过程、方法及结果进行演示介绍,并对其他同学的汇报进行思考和点评。有的学生对圆柱底面积的测量方法和结果提出异议,有的学生则提出“如果将圆柱换成长方体是否也可以这样计算”的问题。对于学生的这些想法,教师都要给予表扬,激励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教师可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如何测量乒乓球的体积?”通过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实验探究。新的问题激发新的兴趣,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断深入探究。只有学无止境,方能形成深厚的知识素养。
总之,实验一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将知识融于实验之中,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探究来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从依靠教师讲解过渡到自我操作、自我求解的自发性学习阶段,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实验教学是智慧和实践的交融,也是学生超越自我、培养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引导学生不断探究知识,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交流讨论的平台和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责编 杜 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931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