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常见血液肿瘤与凝血指标相关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对于常见血液肿瘤和凝血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施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们医院初诊常见血液肿瘤病人10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人员1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补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以及血小板计数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  和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对比,研究组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上升,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临床中常见血液肿瘤病人具有血液高凝状态,对病人血凝指标给予监测能够帮助及时发现血栓形成。
  关键词:常见血液肿瘤;凝血指标;相关性
  常见血液肿瘤包含各类型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以及恶性淋巴瘤,血液肿瘤病人一般伴随不同程度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血小板改变,产生出血或是血栓等表现,出血和血栓属于引发血液肿瘤病人死亡的关键性因素,所以临床需要提高对血液肿瘤病人凝血功能的重视程度[1]。本文选取我们医院初诊常见血液肿瘤病人100例作为研究组施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们医院初诊常见血液肿瘤病人100例作为研究组(2018.1-2019.1),同期选取健康体检人员10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常见血液肿瘤病人全部通过免疫分型、骨髓形态、染色体检查以及融合基因获得明确诊断,其中男性常见血液肿瘤病人59例,女性常见血液肿瘤病人41例,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33.3±10.0岁,其中属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30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20例,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病人30例,淋巴瘤病人20例;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32.7±12.3岁。
  1.2方法
  所应用的仪器和试剂:全自动血凝仪与配套试剂,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配套试剂。
  通过含有枸缘酸钠抗凝管抽取两组病人清晨空腹肘静脉血2ml,对血液标本施行离心操作10分钟,分离血浆,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对病人血凝四项指标施行检测,其中包含凝血酶原时间、活化补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液标本的血小板计数,所选标本全部在2小时之内检测完毕[2-3]。
  1.3统计学计算
  利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算同时处理本文所得相关数据,其中t值代表检验计量所得资料,卡方值表示检验计数所得资料,两组之间的差异采取P值进行计算,将P值看作判断指标,倘若所得P值小于0.05,表示各项临床数据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倘若所得P值超出0.05,代表各组之间比较不具备显著差异。
  2结果
  和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对比,研究组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上升,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见表1。
  3讨论
  常见血液肿瘤包含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白血病属于一类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疾病特点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异常增生以及分化成熟障碍,同时伴随凋亡减少,白血病病人一般会具有不同程度出血倾向,十分容易产生高凝以及出血症状,多发性骨髓瘤属于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疾病表现特征为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生,分泌过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对于正常多克隆浆细胞增生以及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分泌产生抑制,造成骨质破坏、感染以及贫血等表现症状,病人出现血栓的几率在10%到15%左右,淋巴瘤为基于淋巴结和淋巴细胞的一类恶性肿瘤,文献资料显示,淋巴瘤病人存在静脉血栓形成[4-5]。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见,和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对比,研究组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上升,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明显。
  综上所述,常见血液肿瘤疾病和凝血指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临床中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开展有效的预防性措施,避免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1] 王红霞,蒋亚军.恶性淋巴瘤患者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J].引用本文:《医学评论》,2009,15(23):3675-3676.
  [2] 周军.凝血四步体和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白血病中的意义[J].引用本文: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4):2623-2630.
  [3] 王晓雪,张和阳,潘登,等.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凝血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J].引用本文:中西医结合,2014,17(15):1773-1775.
  [4] 张霞,黄传荣.恶性血液病凝血参数的变化及意义[J].引用本文:班布医学院学报,2011,36(4):410-412。
  [5] 肖芳芳,胡启迅,郭梅,等.急性白血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J].引用本文:中华实验血液学杂志,2013,21(2):300-3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94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