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究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古诗词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难点,随着新课改在我国的深入推行与发展,要求教师将人为情怀融入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促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本文将主要围绕着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古诗词人文教育进行讨论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046-01
  一、引言
  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学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宝藏,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可以受到蕴藏其中的美的熏陶,帮助小学生成长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1]。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在组织诗词教学时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新课改提出的教育要求为导向,借助古诗词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借助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开展人文教育
  借助古诗词组织人文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向学生呈现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等材料,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深入了解古诗词背后故事的基础上组织诗文的学习,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古诗文欣赏的难度,让人文教育更加容易开展。
  以部编版小学二级下册的古诗《回乡偶书》为例,本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本篇古诗时,可以先将贺知章的生平经历和古诗创作背景的资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贺知章是唐代著名诗人,自武則天时中进士,离家50个年头,一直在朝廷任官,直到唐玄宗年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还乡。年少离家,迟暮归来,虽然作者的乡音未曾改变,但是家乡的孩童们却不认识他,把归来的游子当做是远方而来的客人。如此一来学生在这些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在古诗文学习时能够将背景带入其中,并且尝试换位移情,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将古诗文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在本首古诗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怀念之情,组织他们回忆自己上一次回到家乡是何时,看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并想想如果自己离开家乡几十年未曾返还,将会有怎样的情感。这一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古诗所蕴含的思想,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
  三、通过古诗词鉴赏进行人文教育
  小学生由于受到身心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影响,尚处于知识学习的最初阶段而且理解能力有限。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对于用词极简却意义深远的古诗词的理解十分困难。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学习古诗词中存在的这一问题,在带领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带领学生进行古诗词的鉴赏分析。教师为学生进行重点字词句的解释补充,并且有意识的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蕴含那古诗文中的优美意境,感受古诗中的人文情怀,发挥古诗人文教育的积极作用。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村居》为例,本篇古诗生动的描写了初春时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春日农村独特而明媚的景色在笔下栩栩如生。教师在组织学习本篇诗文时,指出古诗中颇具情绪的字词,例如“拂堤杨柳”“醉春烟”,让学生大胆想象这简短的几个字当中蕴藏了怎样的春天景色,引领学生闭上眼睛遐想,在水岸边杨柳长长的枝条垂下来微微的摆动,像是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像是喝醉了一般陶醉在春天的烟雾中。在教师的带领下就是此展开深入的赏析,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陶醉在古诗文中,感受到诗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在趣味朗读中体会始终人文情感
  朗读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惯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古诗文学习中朗读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加深对诗词情感的理解,以理解为基础,让学生逐渐感受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内涵与人文情怀,实现在古诗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目标。朗读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理性的手段组织意象的途径开展古诗朗读,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古诗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以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悯农》为例。教师在组织本篇古诗学习时,要利用好朗读这一环节,可以通过诗配乐的方式组织该活动。教师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感情色彩的背景音乐,有欢快的悲伤的,缓慢的等等,让学生在本篇诗文学习之后,自主选择背景音乐,并说一说为什么自己会选择这一首背景音乐,通过学生背景音乐的选择,能够反映出他们对本篇诗词感情基调的把握。教师可以以此作为依据判断学习的效果,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还可以小组表演的方式来组织朗读活动,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朗读,而其他的人则根据古诗的内容进行即兴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农民的辛苦和不易,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对古诗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入一层,进而产生珍惜粮食,尊重农民这一人文情怀。
  五、在积累拓展中进行人文教育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拓展,以教材内容为支撑,搭建通往新知识的桥梁,为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学素材,逐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2]。
  以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如梦令》为例,经过小学整个阶段的学习,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通过她的词可以将她的生平经历分为两个阶段,以宋朝南渡为界,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生活无忧无虑,且婚后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生活十分美满,此时她的词大多数对美丽景色的赞美和美好生活的憧憬。而后期当李清照遭遇国破夫亡的痛苦,她的词风有了显著的变化,都是抒发心中的苦闷和孤寂。而《如梦令》则是创作于李清照的早期生活,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为学生呈现《声声慢》这一首词,让学生在朗读之后,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两首诗词之间的对比,对学生的知识进行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素材积累,提升人文素养。
  总结
  在古诗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获丰富的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实现人文情怀的发展。各位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认识到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古诗学习提出的要求,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小学生积极进行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江慧,沈燕.引“小古文”之泉,活“语文课程”之池[J].华夏教师,2017(18).
  [2]雷丽霞.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7(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1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