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南坠子的审美特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河南坠子这一地方性曲艺形式,产生并流行于民间,它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从形成到发展,都和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艺术形式,综合文学、音乐、表演于一体,以说唱为主要艺术手段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本文分别从文学审美特征、音乐审美特征和表演审美特征,对河南坠子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河南坠子;民间曲艺;审美特征
一、文学审美特征
河南坠子的文学,属于通俗文学、口头文学一类。河南墜子的文学,在河南坠子这一综合性艺术当中,起到主导性作用。所谓“曲本,曲本,一曲之本”,说明一个作品的成败,关键在于其文学质量的高低。但这种作用又不是绝对的。河南坠子作为活在舞台上的表演艺术,决定了河南坠子的文学,又是“有声的文学”和“表演的文学”,它还要靠音乐以及表演的共同作用来完成。
河南坠子的文学(唱词)创作,首要任务是塑造人物。赵派河南坠子《红线罗帕》,是赵铮先生在原来的河南坠子《何文秀》的基础上重新撰写创作的中篇。王芝英是主要人物之一,他虽然文化程度低,相貌长得丑,但心地善良正直爱打抱不平,赵铮先生为了表现他丑中之美的地方,从“一声怒骂吓死个人儿”一直到“我府里就不要你这一号人儿”,特用一溜儿小人辰儿韵来刻画描写他,富有诙谐趣味,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灵活现。何文秀是全篇的中心人物,赵铮先生为了突出他的才华,以《秋吟》和《仲秋月》两段即兴吟咏的诗词来刻画描写他的遭遇与抱负,其中《秋吟》中“我爱菊花朵朵艳,重阳送香到人间。问菊何以来迟慢,它要傲骨铮铮抗霜天。我爱修竹滴滴翠,亭亭玉立站庭院。任凭风吹和雨打,腰不折根不弯,身直节高心胸宽。我爱兰花风姿雅,不要浓妆献媚谄,一缕幽香清而淡,沁人肺腑润心田。我爱红梅不争艳,不借颜色自身鲜,朔风送它飘香远,雪花伴它舞翩跹,残冬奈何梅花香,翘首怒放笑严寒,待到百花苏醒时,含笑睡卧花丛间。我爱花中四君子,皆因为她们高风亮节,色正品端”,何文秀以花中四君子自比,其实也是赵铮先生以花中四君子自比,比喻自己的人格品性像“梅兰竹菊”四君子一样清雅淡泊。梅、兰、竹、菊,自古以来就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赵铮先生将“四君子”写进河南坠子唱词中,不仅起到了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还为河南坠子的文学创作大添光彩,使河南坠子的美更加高雅清新。
二、音乐审美特征
曲艺的音乐基本是叙述型的,是从民歌发展而来的,为了适应“以词叙事”这一文体的需要,必然要引起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曲艺音乐要讲唱故事,因此其音乐主要是以叙述性为主(或者说是抒情性与叙述性相结合)。
河南坠子是一种极富地方性特色的曲艺形式,诞生于河南,是由渔鼓、道情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曲种。河南坠子主要是用中州音韵来说唱,为使河南坠子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同时也融合吸收了一些普通话的字音(俗称“京口”)。
河南坠子的唱腔,过去曾有“九腔十八调”之说,说明河南坠子的唱腔非常丰富。一般把唱腔分为:〔起腔〕、〔平腔〕、〔落腔〕、〔垛板〕、〔寒韵〕、〔扎板〕和〔曲牌〕等七种,其中〔起腔〕、〔平腔〕、〔落腔〕与〔扎板〕是常用唱腔,〔垛板〕、〔寒韵〕、〔曲牌〕不太常用,或有时根据唱词的需要,把它们插在〔平腔〕与〔落腔〕之间使用。
河南坠子的唱腔属于渔鼓道情类,渔鼓、道情的唱词大多为七言,一个曲调多次反复演唱。也有唱曲牌的,其唱词为长短句。但河南坠子却采用以板腔变化的方式来发展其唱腔,也就是说,在原来基本的唱腔基础上,根据内容的表现需要和演员自身的条件去发展变化唱腔。与此同时,还可以吸收一些民间民歌小调来作为曲牌使用,从而形成了丰富多样、千变万化的坠子唱腔。
河南坠子唱腔的板类虽然不多,但其丰富多样、变化万千的唱腔,却可以很好地去表现各种不同的风格与内容。同一种板式唱腔,由不同的演员来演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风格与效果;甚至同一种板式唱腔,同一个演员来演唱,在不同的唱段里唱出来的也不相同;就是相同的板式唱腔,同一个唱段,在不同地区,由不同流派、不同师承关系的演员来演唱,也会有不同的风格与效果。正是这种发展变化的唱腔形式,使河南坠子的艺术表现力大大增强。
河南坠子音乐唱腔,新中有旧、旧中有新,和一曲多变,万变不离其宗的特点而深受大众的喜爱。
三、表演审美特征
河南坠子的表演,与戏剧、戏曲等其它表演艺术门类不同,因为它主要是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主,这就决定了河南坠子的表演只能是模拟和写意式的,是叙述中的模拟。河南坠子的表演,不要求多大的舞台,多大的动作,多多的道具,只需演员一人,有说有唱,有表演有叙述,一人可扮演多个角色,装文扮武,跳进跳出,就是一台大戏。演员表演时不需要过多的形体动作和复杂的面部表情,只需以变化丰富的声音造型、眉眼间的生动传神和精准到位的手势身段来刻画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这种高度浓缩概括、艺术化的虚拟、写意式的表演,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演员与观众共同创造着舞台形象,从而完成了作品的三度创作。
精湛的表演可以为作品添色增辉。河南坠子的表演主要是以第三人称(演员)叙述故事为主,这就决定了演员在表演时,大部分是以演员自身的形象呈现在舞台上的,作为台下的观众不仅欣赏演员模拟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在欣赏品味演员自身的舞台形象。演员自身的文化素养、艺术积累的不同,使每个演员对作品的理解与诠释又各有不同,所以出现了许多表演艺术家和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
赵派河南坠子的创始人是赵铮先生,她的表演艺术在吸收了戏曲表演艺术的成果之后,根据曲艺说唱艺术的特点,着意于对生活的体验,创造了写意式的赵派表演风格。赵派河南坠子的表演艺术以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为主,表演动作、表情点到为止。例如赵派河南坠子《晴雯撕扇》中,“忽听得院门外一阵阵脚步响,小晴雯悄悄地睡卧在小竹床”,左手持简板肘部弯曲于左腰平齐,右手空掌轻托右腮,头向右侧倾斜,眯着眼睛作睡状,使“小晴雯悄悄地睡卧在小竹床”的画面呈现了出来。
[参考文献]
[1] 党志刚.从河南坠子《玉堂春》看“赵派”艺术特色[J].曲艺,2016,09.
[2] 张平.河南坠子:中原大地的艺术瑰宝[J].东方艺术,2012,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25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