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花木兰》艺术审美特征和现实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几乎所有人在孩提时代都读过这首《木兰辞》,它为我们塑造了中国第一个“巾帼英雄”形象。今天,为了爱与和平,“花木兰”又再次披上戎装,站在舞剧的舞台上。从和谐宁静的家园场景到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木兰的家国情怀及民族大义恰如夜空中的一道可贵曙光,激发着人们心中对和平的向往、对家国的热爱。
〔关键词〕花木兰;民族舞剧;艺术审美;现实意义
民族舞剧表演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过程只有短短的半个世纪。然而,舞剧的成长俨然已立足世界艺术的顶端,和出生在同一个概念下作为西方经典艺术的芭蕾舞剧也不相伯仲。
一、民族舞剧《花木兰》的艺术审美特征
(一)舞剧道具的古典之美。 这一部舞剧描绘出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花木兰较为完整的成长和生活经历,它更为注重描绘花木兰的内心世界。全剧使用从邻家女孩视角为开端的艺术手法,为后段成长为一代女英雄作出强烈对比。舞剧开端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片大青铜圆镜子,女孩木兰在她的父亲身旁,跟所有年幼的女儿一样天真无邪,承欢膝下。当月亮慢慢被血色染红时,温暖的气氛逐渐变冷,孤独的花木兰着一身戎衣,身影逐渐流淌消失,过去几年田园诗歌般的青春岁月似乎还在昨天,木兰却已经稳步走上了属于她的道路。這部舞剧与以往各类剧种的《花木兰》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使用圆形铜镜折射出曲折的岁月。短短的时间周期见证了花木兰田园时期无忧无虑的童年,然后透明的铜镜化身为皎洁的月亮,这是家在梦中的圆窗。战后回家时,花木兰又一次将它作为“对镜贴花黄”的梳妆台,一路伴随木兰以坚韧的性格身经百战退敌归来。具有中国传统荆楚文化特点的道具设计充分融合舞剧中,也使人物的形象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二)武术与舞蹈相结合的柔韧之美。军营中的生活艰难,但兄弟情谊并肩作战的感情也在不断发展。剧中的军队练兵情节专门为这部剧设计,这种群舞包括武术和舞蹈的结合、军队与各种队列和阵容相结合,充斥着英雄的气魄和灵魂,隐藏在其中的花木兰虽然明显却并不显得突兀,使观众身临其境般的热血沸腾。在剧中,她由于自己的女儿身而在众多男性士兵当中面临难堪困境的微妙情感变化,生动地展现在充满力量和灵活性的舞蹈中。
(三)恢宏乐队的震撼之美。“昨夜梳红妆,今朝披盔甲。报答养育恩,替父跨战马,明明女儿身,却开英雄花。家国在心中,仗剑走天下”。舞剧《花木兰》干净自然的舞蹈表演,舞美和乐曲为观众献上一部充满古典元素和现代主义的恢宏舞剧。来自中央歌剧院的80人乐队的惊人演奏效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扮演花木兰的舞者表示,《花木兰》舞剧正在试图走一条原创意义上的破冰之路,是对古典文化在艺术道路上一次新的探索。舞剧工作者们用浓厚的文化自信和丰富的舞蹈水平向民族乃至世界传递我们中国古典文化精神和音乐语言。
(四)故事曲折的悬疑之美。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花木兰》是这部舞剧的主题。从舞剧的第一阶段开始,观众从看到舞剧名的第一眼就明白这个舞剧的情节走向“预先理解”这种情况对于舞剧来说可不算是个轻松的挑战,但就是因为该主题具有广泛的观众基础,如何让观众在略知一二的故事情节中,融入时代性和创造性,这是一大挑战。在舞剧任何方式表达中,“剧”都必须是舞剧的核心。花木兰演员的选择要与故事中舞蹈风格和主角个性相匹配。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于平在采访中谈到了以故事型为主的舞剧该有怎样的舞蹈方向:“一种方式是将角色直接设置为舞者或准舞者,另一种方式是以舞蹈锁定人物本身”。花木兰这一角色完全而明确把角色位置留给了舞剧叙事主角,为这部舞剧做出了清晰的题材选择和角色定位。
(五)家国天下的大爱之美。不容忽视的是,不管是少女时候的娇憨可人还是从军之后的刚柔并济,又或者是奋勇杀敌时的浑然忘我,这部舞剧都没有把花木兰设定为一位单一忠孝节义的女子,而是引出主题——充满爱与和平,同时展现出花木兰的阳光和自信。尤其是木兰和将军的爱情也在不断变化,敢于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勇于寻求自由和幸福,在感情上勇往直前。这充分反映了现代社会价值观。青铜镜子和鼓点的变化有两种不同的含义,这使人们更加意识到舞剧中角色心情的变化。
(六)凛然流畅的性格之美。在舞台艺术手法和综合表演方面,创意场景设计和艺术手法也是独树一帜。顺从和反叛行为之间的对比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舞蹈作为一种人体的动态语言,往往是一种有助于改善情感色彩和心理形象的表达手段。有许多舞蹈家或心理学家研究“意识形态”,认为人类动态语言比身体发音更加显得真实和可靠。
二、《花木兰》民族舞剧的现实意义
圆形小铜镜和小餐桌是木兰快乐的童年,带着采菊东篱下式的幸福。在田园诗歌般的乡村景观中,在带有香味的鲜花和皎洁安宁的月亮下不经意就长大了的美丽女孩,战争已经开始向她逼来,她以持久的精神和耐心渗透到众多男兵的世界。在经历了一连串无法忍受的演习、挫折等艰辛考验之后终于获得年轻将军和士兵的认同。
(一)舞剧中增加了一些新角色,突出了父女情,与战争孤儿的亲情以及与将军之间的爱情故事。舞剧《花木兰》在中国传统故事中被形象地重新加工,使其更多地注重表达爱、追求和平的主题。这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这种道德甚至上升到了个人,民族和国家的高度。该剧还强调了花木兰的内在心理,并与木兰和将军的情感方面相协调,寻求现代人价值观所体现的自由和幸福。
(二)花木兰的“忠孝节义”与“爱”不断相连。这是一部美丽的姑娘走向巾帼英雄的军队故事。她有血有肉,为敌人被遗弃的孤儿敢于大义凛然的只身犯险。全剧表现出一种追求爱,和平和自由的使命,这是无私、自由和担当的永恒主题,更是中国成千上万的闪闪发光的观众心中的传说。舞剧还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忠孝之道对于个人甚至国家的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这在当今社会具有非常强大的现实意义。只有懂得如何尽忠尽孝的人,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对社会和国家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舞剧《花木兰》的诞生是以独立思想为主旨的方式记录了中国舞剧的划时代事件。从艺术审美特征的角度深入分析六种审美特征的本质,使观众对花木兰这一角色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部舞剧作为灵魂生动的艺术,让人民乃至世界理解了为何花木兰的故事能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反复诠释。舞剧《花木兰》的美学意义就算经过岁月的消磨,也只会历久弥新;作品的灵魂会永远存在。
(责任编辑:龚洁薇)
参考文献:
[1]李怡林.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审美建构探索——以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作品为例[J].大众文艺,2019(03):151-154.
[2]于平,王徐峰.沙场的木兰 血沃的花——大型民族舞剧《花木兰》观后[J].舞蹈,2018(06):29-33.
[3]于平. 《花木兰》以“人类至爱”的追询拓展舞剧视野[N]. 中国文化报,2018(11)007.
[4]毛欢欢.观舞剧《花木兰》——以“镜”为思,绽古鸣今[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08):72.
[5]于平. 芭蕾舞剧《花木兰》姓“芭”也姓“花”[N]. 中国文化报,2018-07-11(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682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