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美术教研新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如何瞄准区域教研关键问题,找准突破口,探索发展新路径,提高教研质量,成为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差异发展理论为指导,本着“以人为本”“尊重差异”的发展思想,在传承原先教研活动优点的基础上,探索让每个教师获得适切发展的区域美术教研途径,切实转变传统的教研理念、教研方式、内容和评价,全面提升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科能力,使每个美术教师都循着适切的发展之路走下去,健康生态地成长。
关键词:差异发展;适切发展;区域教研;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7-023-2
中国教育科学院院长、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在2018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强调:教研要瞄准各自关键问题,找准不同突破口,探索自我发展路径,形成丰富多彩的区域教研模式。
传统的区域美术教研大多由教研员按照上级教研部门的部署,针对性地组织对应活动,要求学校派教师参加。这种教研活动使美术教师有一定的学习机会,拥有了更多的交流空间,能改变教师孤立无援的状态,有同伴互助的作用。也能打破校际壁垒,使教师在相互学习交流中自加压力、自生动力,共同提高。
传统区域美术教研虽然有优点,但它“等”(静待行政部门和上级教研部门的指令)、“稳”(固守传统不求突破,年年老三样)、“冷”(缺乏以人文本的人性关怀缺少温度)的特点,也有暴露了很多跟不上时代步伐的问题。如教研活动目标太过笼统,内容普适性过多适宜度不够,方式以传统形式为主创新不足,评价缺乏系统性和时效性等等。
面对上述弊端,笔者认为,要想建构区域美术教研新格局,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差异,个性发展,让每个教师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最佳途径。
一、个性化规划,明确定位
山有高低,水有深浅。美术教师具有共性的同时也存在着性别、年龄、文化、特长等个体的差异和城乡、地域等群体差异。要使每个教师都能够在美术教育这个大舞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这就需要教师从自身的性格、天赋入手,结合自己的特长、爱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规划。
目标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所以教师员在关注区域美术教师群体的同时,还需关注到教师个体。要求每位美术教师递交《美术教师个人发展规划表》,其中包括发展目标(学科教学、教育科研、骨干荣誉三方面)、发展现状和发展措施几部分。让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自我设计,精准定位,并对照自己的目标,寻找优势和不足,找准突破口,聚焦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菜单式选修,扬长补短
传统区域教研活动的内容是适时呈现的,教师在开学初并不知道自己本学期要参加的活动项目和具体时间,所以参与的区域教研活动是盲目和被动的。但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能够满足他们专业成长需要、能够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问题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激发出教师内在的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要让教师的个性化规划得到落实,就要有适合每位教师发展需求的针对性的教研活动,使教师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化规划主动地进行统筹安排。
所以教研员要在每学期末对全市教师进行摸底,罗列教师的需求,再结合上级部门的要求,在每学期初公布《中小学美术学科菜单式教研一览表》,内容包括阅读、教学、科研、培训、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活动,分成选修与必修两大部分,同时研修内容有一定的梯度,便于不同层次的教师“跳起来都能摘到苹果”。
根据“保底争先”的发展思路,利用“一起写”等网络平台,提供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特长、不同类型教师的研修内容,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与规划目标选择其中的几项,直接在网络平台进行报名,作为自己本学期必须完成的发展目标,此为“保底”。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参加更多的活动,使每一位教师能根据自己的目标差异化地选择参加项目,扬长补短。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人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的需要后,最后就会追求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所以教研员利用网络平台上的一系列的评价措施,对教师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积分排名,此为“争先”。区域和学校都可以将教师的综合素养积分作为重要依据,评出单项和综合优秀的教师,并给予一定的肯定,使教师感受和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的乐趣,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求。
三、项目化活动,多元提升
传统的区域美术教研活动孤立、片面,是一个个单打独斗式的研修,缺乏规划性和系统性,教师不能得到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地发展。所以教研员要针对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美术教师最棘手的教学问题,真实的问题、有潜在的价值的问题,推出师德修养、阅读分享、课堂教学、专业技能、科研能力、学科素养等区域教研活动板块,设计开展主题性区域教研活动。
在“阅读分享”板块,开展“好书分享”、“读书沙龙”等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和推进,把阅读内化为每一个老师美好的行为方式;在“专业技能”板块,组织采风写生活动、技能培训、观展参展、观摩交流的主题活动,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课堂教学”板块,带领教师外出观摩听课,拓宽视野,更新理念、组织分别以美术学科四大学习领域为主题的教学研讨,对症下药,攻克教学难题、构建区域纵向、横向学校联盟(纵向是指由小学、初中、高中共同组建成联盟校,横向是指分学段分别组建联盟校),进行主题交流,加强教育衔接,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在“科研能力”板块,教研员带领教师组成科研团队,研究课题,开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切实提升美术教师的科研能力。
这种教研活动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将全市美术教师联结在一起,在主题教研过程中,形成一股向前的拉力,教师由被动转向主动,充分调动教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同时进一步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对优质教学资源的运用,精准提升教师的能力和素养,使教师个体得到多元化发展,教师群体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
四、学分制评价,自主调控
只有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有温度。教研也同样如此。
传统的区域美术教研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式的活动,忽略了教师主体本身的需求,缺乏人性关怀,缺少了温度。而学分制评价体制的运用可以使区域美术教研不再“冷”。
学分制评价体制以区域教研活动中推出的项目化活动板块的级别和时间为标准,确定学分,如县级研修6学分/天,市级及以上研修8学分/天,培训班以总学分合计计数,并且与教师的继续教育学时等同。
这种在美国哈佛大学首先采用的制度,在教研活动中也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教师选课、选修学计划的自由,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个性,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在学分制教研体制下,教研活动就像一个大超市,里面的“课程商品”琳琅满目,美术教师就是顾客,是上帝。研修什么内容,自己选;想学什么样的技能,自己挑;什么时候学习和培训,自己定。颠覆传统的教研方式和内容,让教师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使区域美术教研活动有了温度。
五、层级化管理,责权对等
教研员根据区域内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区域、教学能力、专业素养等实际情况组建若干个学科发展共同体,每个共同体选组长、副组长各一人,组建一支管理团队。教研员将权力下放,明确各层管理人员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做到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权对等,并进行制度化调控。同时發挥每个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赋予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
在区域美术教研中以学科发展共体为依托,以教研活动为抓手,选拔领军人物对其他成员进行主价值观引导,评选骨干教师进行教学方向的引领。使学科发展共同体为区域美术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营造各成员间相互影响,带动促进,激发进取的良好氛围。并充分发挥学科共同体的功能和作用进行资源共建共享,实现互惠式分享。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差异不是问题,只有让教师认清自己的短板,明确自己的强项,找准自己的定位,循着适切的发展之路走下去,他们才会健康地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5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