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兽医生物安全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基层兽医直接参与畜禽疫病的免疫、采样、治疗、实验室诊断、监测、检疫、疫情的处置等工作,特别容易出现兽医生物安全问题。因此,应提高基层兽医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建立并落实兽医生物安全工作制度,加强学习和防护知识培训,规范操作和废弃物处理,保障公共卫生、环境安全和养殖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兽医;生物安全;建议
中圖分类号 S85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9-0073-2
畜牧养殖发展过程中,动物传染病是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多种动物病原或动物携带的生物都可感染给人类。记录在册的1415种人类病原中,有868种是人畜共患,占比达61%。175种新发病病原中,有132种是人畜共患,占比达75%[1]。基层兽医工作人员在田间和实验室工作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并处理含有传染性物质的样品或培养材料时,有暴露的风险,引发的感染会严重威胁身体健康。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兽医工作人员在动物免疫、采样和检测过程的生物安全问题。
1 定义
1.1 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一般是指由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及对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2]。基于生物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人们提出了生物安全的概念。
1.2 兽医生物安全 兽医生物安全是指采取必要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致病因子对动物群和人类造成危害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具有以下3方面的含义:一是减少或消除兽医工作人员在免疫、采样、检测、检疫、诊疗、疫情处置过程中受到干扰和感染的可能性;二是防止动物疫病的传播;三是减少兽医工作中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安全的危害。
2 基层兽医生物安全危害
2.1 动物伤害 动物活体免疫、采样、诊断时,带有隐性感染病的动物抓、咬工作人员,造成暴露。或者动物发生奶牛狂犬病、疯牛病等某些疫病时,会对人产生攻击行为造成伤害或继发感染。
2.2 直接接触危害 免疫、采样、检疫、治疗、疫情处置时,由于缺少防护意识,徒手或裸露易感部位、暴露伤口等,与携带病毒、细菌或寄生虫的动物直接接触,继发人的感染。
2.3 气溶胶危害 免疫、采样、检疫、治疗、疫情处置时,兽医工作人员吸入动物发散的气溶胶,气溶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后果。气溶胶危害还通常发生在兽医实验室中,由于使用离心机、移液器等设备,造成含有感染性物质的试验样品或培养材料产生气溶胶,引发实验室兽医工作人员的感染。
2.4 溢洒危害 实验室检测、检疫时,对含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样品或培养物,由于操作不当,会造成含有病原微生物材料的溢洒,对环境和人造成污染和感染。
2.5 机械性伤害 工作人员的不当操作可能引起生物安全,如刀片割破或者针头刺伤等都是生物安全隐患。
2.6 废弃物危害 废弃物会影响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包括免疫废弃物如注射器、针头等可能出现交叉污染,用剩的疫苗、空疫苗瓶等有散毒风险,病死动物所带病原的复杂性、未知性以及解剖采样过程可能会对工作人员构成威胁,对环境造成水、血液等污染及对周围的动物构成威胁。
3 建议
3.1 完善生物安全法规和体系建设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强了生物安全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动物防疫法》对保存、使用、运输动物病原微生物做了明确规定;《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对病料采集提出了具体要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实验室管理作出了全面规范。为加强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规范实验室活动,中国农业部先后发布实施了《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批办法》、《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和《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输包装规范》等配套法规,使这项工作逐渐步入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3]。定期组织兽医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国家有关传染病和病原微生物安全防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知识的教育,树立安全防护的观念,对安全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3.2 制定并落实生物安全工作制度 按照农业农村部《兽医实验室考核办法》、《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管理办法等规章,强化对市、县级兽医实验室的管理,对实验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负责人组织统一培训和考核。按照《兽医生物安全管理要求通》等标准,制定《兽医生物安全管理手册》,规范兽医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报告、实验档案管理、安全操作、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应急处置预案等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稳步推进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3.3 加强病原特性等知识学习 加强对各类微生物病原特性等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工作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非洲猪瘟病毒、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布鲁氏菌等。重点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生物特点、培养特性、消杀方法和溢洒的正确处置方法。掌握疫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群体,熟练掌握在动物群体里的发病过程、流行规律、消毒灭源、防护措施等知识点。
3.4 加强生物安全防护技能培训 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方式主要有4种,分别为:消化道传播,如大肠杆菌;呼吸道传播,如炭疽;皮肤接触传播,如口蹄疫;节肢动物传播,如蚊虫叮咬造成的乙脑等。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须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培训有关防护物品的用途和使用方法等,例如:护服、护目镜、样品保存箱、消毒设备、防疫监测工作的有关装备用具等,要求工作人员了解工具作用,熟练掌握物品使用。
3.5 严格规范操作 在进行免疫、采样、检测、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检疫、疫情处置等各项工作时,要做好工作人员的防护准备工作,严格规范操作。如进入工作区要着工作服、头套、口罩等;不吃喝东西、不吸烟,不用手触碰身体裸露部位,防护品破损立即更换。工作前后认真消毒、清洁;工作后立即无害化处理污染物品。特别是处理病死动物尸体、粪便后,要立即用肥皂水洗手并消毒,条件允许的立即洗澡更衣。注意提高自身免疫力,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3.6 规范处理废弃物 在操作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废弃物,比如注射器、采血针头、空疫苗瓶、病料、动物尸体等,要严格进行废弃物分类,并进行无害化处理[4]。在处理时要做好自身安全防护,防止病原扩散,造成环境污染。
4 小结
加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必须高度重视兽医生物安全,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更是保护公共安全和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薛慧文.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动物医学进展,2010,S1:217-220.
[2]百度百科.生物安全[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9F%E7%89%A9%E5%AE%89%E5%85%A8.
[3]高集云.兽医生物安全事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J].兽医导刊,2007,121(9):8-11.
[4]陈莎莎,王娟.论兽医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J].中国兽医杂志,2017,53(12):108-110.
(责编:王慧晴)作者简介:苗文萍(1970—),女,从事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收稿日期:2019-03-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6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