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述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突出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育人功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已经进入实验与推广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以体育人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功能,教师有目的、有策略地培养学生身体素质与思想品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与意志增强,是新课程标准对高中体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本文将立足实际,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突出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体育学科  健康学科  育人价值  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4(a)-0092-02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通过各种体育活动使学生体质增强、智力发展,运动技能提高、组织性、纪律性得到提高与培养[1]。当前,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已经进入实验与推广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大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开始在全国实施,《课程标准》的提出与实施,给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中学院校能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目前部分学校对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的認识存在偏差,下面立足实际,做详细分析。
  1  学校对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的认识分析
  目前,多数学校通过课堂实现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而课堂教学的缺点是:追求技术动作,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培养,对思想品德方面关注度不够,同时学生相对被动,使学生的个性能力与主动性被扼制,且多数学校、教师对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全,还停留在体育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与基本知识的讲解传授上,可以说对体育与健康学科育人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2]。
  1.1 认识空泛化
  多数学校、教师对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育人价值认识不全面,停留在喊空洞口号的层面但是未实干,多数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性的目标,二是口号性的目标,诸如锻炼学生精神、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优秀思想品质等,这些教学任务无法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落实,空洞的口号只起到了标签的作用。
  1.2 认识狭窄化
  《课程标准》蕴含着全新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在教学目标要求以及结构体系方面也都是全新的,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能以一个全新的视野、态度去分析解读这一纲领性文件。但实际上,多数教师对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育价值仅停留在基本技能、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的传授上,在教学活动中以动作、技术教学为主,强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3]。该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让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育人功能难以有效实现。
  1.3 认识短期化
  体育学科是唯一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项有着长期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的学科,但部分学校、教师并不能正确认识到体育与健康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系统性与长期性,而只追求短期目标的实现,同时受教育制度影响,体育教学也逐渐演变为“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使得体育教学失去意义。
  2  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育人功能
  对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育人功能的错误认识,不但影响了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给学生的学习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以及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育人功能,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教学计划,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与思想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首先,学校应当正确认识到,体育作为一门必须课程,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将体育教学作为应付考试的一门活动,而是全面符合教育目标以及教学规律,充分发挥体育学科在思想、个性发展、心理以及体育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育人价值。
  3  新课程背景下突出体育与健康学科育人功能的策略分析
  3.1 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实现育人目标
  中学体育教材内容广泛,教育性鲜明,教师要能结合学生特点深入挖掘隐藏于教材中的德育内涵,全面实现育人目标[4]。例如部分高中生集体意识欠缺,合作精神不强,个别班级集体凝聚力不够,教师就可利用体育教材,设计体操比赛、拔河、球类竞赛等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集体意识,使学生养成互帮互助的行为作风;部分学生做事缺乏毅力,遇到困难容易打退堂鼓、半途而废,教师就可以结合体育教材组织学生参加田径训练,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与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等。总之,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水平均有不同,教师要能根据学生日常表现了解学生个性特点,根据学生在运动技能、思想品质等方面的欠缺部分,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实现有的放矢的教育。
  3.2 合理设计体育实践课,发挥育人功能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践课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体育教师根据学生运动基础与思想行为习惯,合理设计课堂内容,在身体活动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实现体魄锻炼与道德品质培养的有机结合。例如,在体育课堂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与内容设计一堂竞技类课,像接力跑、排球比赛等,通过这些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与班级荣誉感、集体荣誉感。总之,教师要能立足实际学情,紧紧抓住体育实践课的特点,在提升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
  3.3 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实现育人计划
  课外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与体育课有紧密联系,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可有效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目前,多数学校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方面有较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普遍采用学生自由活动的方式,这一方式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基于此,学校、教师应正确理解课外体育活动的教育价值。课外体育活动价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优秀的个性品质以及弥补学生在运动技能、运动技术方面的欠缺,促进学生运动水平的提升。其次,教师需利用学生运动特点、课外体育活动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体育内容,如拔河、球类竞赛等,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育人功能。
  3.4 巧用体育教学评价实现育人目标
  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科学有效、客观公平的教学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潜能,全面满足自我发展需求。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要能把握以下要点:(1)注重过程性评价,不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运动水平与思想道德品质的唯一标准,而是结合学生日常表现,在了解学生身体素质、运动基础以及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公平评价,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2)体育教学评价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教师主导作用,激发与保持学生运动兴趣。
  4  结语
  总而言之,以体育人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功能,通过各种体育活动使学生体质增强、智力发展,运动技能提高、组织性、纪律性得到提高与培养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育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为此,中学体育教学要能立足学情,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合理开展体育实践课、课外体育活动、教学评价等各项教学活动,全面实现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潘丽英,肖丹丹.新时代背景下体育道德及其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12):35-39.
  [2] 朱海浪.以体育社团活动为载体提升早操育人功能[J].新西部,2018(33):151,153.
  [3] 季浏.《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6):96.
  [4] 孟祥标.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的“立德树人”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5):130,1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65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