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竹笛教学中常见指法技巧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主要阐述了竹笛教学中指法技巧在南北风格乐曲中的应用差异,以及演奏者應当以作品情感需求应用技巧。通过论证,弥补了笔者演奏中出现的情感技巧不对称的缺憾,得出了各种吹奏技巧应该以表现作品意象而服务的结论。
  【关键词】竹笛指法技巧;音乐意象;南北派风格
  【中图分类号】J632.11                        【文献标识码】A
  竹笛的指法演奏技巧是很丰富的,除了指法转调技术以外,许多民间艺术家们经过反复实践,衍生出了竹笛特有的指法演奏技巧,而这些技巧的应用与手指的灵活度是分不开的。下面简单谈一谈笔者教学活动中常见的一些指法演奏技巧。
  倚音一般是竹笛学习中第一个学习的装饰音,它是没有地域划分的,一般分为单倚音和复倚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手指灵活度有限,所以通常会把倚音拖得比较长,也有因为对乐曲的情绪风格把握不够,将一些需要增加乐曲韵味的倚音压缩,这都让音乐听起来不够美。如在南方悠扬的《姑苏行》引子部分中,倚音有着一种江南水乡特有的韵味,需要放慢体味。再如北方作品《扬鞭催马运粮忙》中,倚音的存在让乐曲更添了一种欢跃俏皮感,将音乐情感发挥到极致。
  颤音是训练手指弹性的重要方法。颤音指的是在本音和它的上方音之间来回不断反复,使吹出来的音有波浪形感觉。在“音高”上有变化。一般有长颤音和短颤音,短颤音一般用在单音上,增加乐曲想要表达的韵味;而长颤音主要运用在长音上,在乐曲中,颤音一般在本音上方加个“tr”记号来表示。有些颤音在音高上就相差二度,称二度颤音,有些颤音在音高上相差二度以上,比如《鹧鸪飞》的结尾,用上右手三个手指一起颤,再加上气息的强弱变化,腹震音的配合,就起到了仿佛眼前出现鹧鸪鸟盘旋后扑腾而去的效果。颤音在颤的时候,也可以在速度上控制,可以从慢到快的颤,也可以从快到慢,一般由慢变快运用的比较多。比如《早晨》的开头,就运用了从慢到快的颤音技巧,描绘出了早晨特有的晨曦微露,万物从静谧的安详中苏醒过来,开始了喧嚣欢腾的一天,而这种颤音就能达到由静到动过渡的效果。
  还有一些竹笛指法技巧,是通过许多民间艺人多年探索创作,然后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如“打音”“叠音”“送音”。打音用“扌”或者“丁”记号来表示。吹奏时用手指在本按音孔上轻轻地打一下,即成打音效果。这里要和颤音区分,是轻轻地打一下而不是发生音高变化,很多学生吹奏时力度过猛会导致音高发生变化。打音一般适用于华丽而抒情的行板,能丰富饱满乐曲的色彩;送音一般用于二分音符以上的长音或在乐句的结束处送上一音,通常我们会在昆曲或江南丝竹合奏中听到这种演奏技巧。送音的出现更使得音色通透有韵味;当我们吹奏两个相同的音型时,如55 66,除可以用吐奏区分,还可以用“叠音”的奏法来表现,一般在音符上方用“又”来标记。就是快速抬放手指,达到将两个相同的音区分开的效果。它比用吐音来的委婉,不那么突兀,对表现南方丝竹的婉转曲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打音、送音和叠音运用在乐曲中会多很多细腻、灵巧的效果。如《春到湘江》和《姑苏行》中,就充分运用了这些技巧,这就让一串音符变得更加灵动细腻。
  滑音能使竹笛的声音更加圆滑并富有色彩,滑音有“指滑音”和“气滑音”两种。这里我们主要了解一下指滑音。指滑音是用手指在按音孔上渐按或渐开而发出的滑音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手指动作越细腻,滑音就演绎得越圆滑。在乐曲中,由一个音高较低的音向上滑到另一个音高较高的音,叫“上滑音”;由一个较高的音向下滑至另一个较低的音,叫“下滑音”。说到滑音,我就想到了《荫中鸟》,在这首曲子里,有描写百鸟闹春的场面,各种鸟儿发出的婉转悠扬的叫声,就是运用了滑音的技巧。在滑音之后我想再说一说类似运用手指渐开渐按的演奏技巧——揉指(揉音)。揉指就是一指或多指反复在某个音上揉按,出现“肝肠寸断”“如诉如泣”的情感效应。在《秦川抒怀》中,秦腔的风格就是用揉指来体现的,这与弹拨乐器中揉弦技巧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历音能增添乐曲热烈、粗犷、有力的气氛。“历音要求历过之音既清楚又不清楚,即:细听之下隔音清晰,乍闻之中似一闪而逝。”从本音前面的某一个音开始,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向本音急速、连续地级进,叫做“历音”,历音所占的时间极短,吹奏上历音时,每个手指要依次急速而又均衡地开放,吹奏下历音时则要依次急速而有力地按闭音孔。这种热烈粗犷,在许多北方的作品中均有体现。比如《到农村去》中就有表现农村一派热烈欢腾的生活景象。又如《扬鞭催马运粮忙》中描写人民收获粮食的喜悦到癫狂的时候,也会运用到历音。
  同样,在南派《幽兰逢春》和北派《帕米尔的春天》中,指法技巧随处可见。这些技巧都给作品带来了活力与生命,在表达情感的时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幽兰逢春》转调处运用了复倚音和颤音技巧,这段是转调过渡句,连接慢板和快板,从谱子的句汇结构上就可以看出由慢变快,在旋律和情感色彩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这段,《幽兰逢春》整曲带有昆曲的韵味。南方昆曲讲究的装饰音,曲中的打音、叠音、颤音等技巧无处不在,正是因为这些装饰音,才使得这部作品表现出特有的南方韵味,在幽兰中表达人们坚强的性格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帕米尔的春天》中,也用到了倚音和颤音,给单一的鼓点型节奏增加了许多色彩。
  除了一些装饰音之外,还有半窍吹奏的技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国新疆等少数民族区域的音乐大都与内地的民族调式风格迥异。比起内地,少数民族音乐中伴音出现的频率要多得多。经过李大同前辈的潜心研究,创出了半窍吹奏法。“他在十二个半音的每一个音上都可以建立完整的半音,全音音列。”[1]。这种技巧对吹奏者的发音准确、音色、音量、音质以及手指灵活性都有较高的要求。有了这种吹奏技巧,我们也可以把之前的“模糊音准”上升到科学的“精确音准”。
  其中,#1、#5等变化音的运用,强拍上轻巧的颤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强烈表现出了作品的内涵。
  《帕米尔的春天》是一部典型使用半窍吹奏法的作品。新疆历来就是东西文化交集的地方,音乐有着民族特有的特点。全曲是以高亢明亮的音区,典型的增二度接小二度的小调结构,勾勒出帕米尔的壮丽风光。因此,半窍吹奏的技巧在音乐演奏的时候非常重要。在吹奏半音的时候,力度、口风、角度都有一定的控制,从而捕捉了塔吉克音乐的精髓,就好像沙漠中看到了绿洲,展现出了茁壮的生命力。
  “可以说,演奏音乐作品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2]因此,每一种技巧的掌握与演绎对演奏者来说,都有着任重而道远的意义。演奏者既是乐曲的享受者、第二创作者,也是乐曲曲思的传播者,更是民族音乐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1]方光耀.李大同竹笛半窍演奏技巧新探[J].中国音乐, 2006(1):196-198.
  [2]付传利,秦琴.论竹笛的演奏技巧与乐曲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S1):140-1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1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