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维尼亚夫斯基《D大调波兰舞曲》的小提琴演奏技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D大调波兰舞曲》是维尼亚夫斯基的一篇代表性作品,技巧性较强,对演奏者的要求也较高。本文依据相关资料,根据《D大调波兰舞曲》的风格、结构,简要分析其演奏技巧,为小提琴练习者和研究人士提供一些见解。
【关键词】维尼亚夫斯基;小提琴;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2.1 【文献标识码】A
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是19世纪重要的浪漫主义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他的作品既体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时代特点,也受到波兰民间音乐的深刻影响,被誉为“小提琴界的肖邦”。维尼亚夫斯基创作了许多波兰音乐体裁的作品,其中《D大调波兰舞曲》最能体现作曲家的情怀和高超的小提琴演奏技巧。这首波兰舞曲虽然篇幅不长,但充分体现了维尼亚夫斯基作品辉煌华丽的特点。本文从演奏技巧方面对《D大调波兰舞曲》进行分析,为研究学习小提琴音乐的人士提供一些见解。
一、《D大调波兰舞曲》的风格与结构
波兰舞曲又称“波洛涅兹”(Polonaise),是源自波兰民间的舞蹈音乐体裁,经常用于节日、聚会、婚礼等重要场合,在波兰各地广为流传。它的主要特征是乐句较短,节奏明朗有力,给人以轻快愉悦的感觉。[1]《D大调波兰舞曲》是维尼亚夫斯基创作的两首《华丽的波兰舞曲》之一(另一首是《A大调波兰舞曲》),它使用了波兰舞曲固有的3/4音拍,曲式结构为三段体。1-60小節为第一部分,使用D大调;61-130小节为第二部分,变为b小调;131-152为第三部分,回到D大调。[2]
第一部分中,前四小节使用典型的波洛涅兹音型作为开场,音级跨度较大,跳跃性非常强,然后出现三次大跳弓,并且使用连续下弓演奏,充满力度和气场。5-12小节构成一个4+4结构的乐句,中间两次使用和弦,接下来在13-20小节重复一次。21-30小节为4+6结构的对比性乐段,其中,21-24小节是第一乐句,25-30小节为第二乐句,第二乐句主要使用与D大调平行的b小调。两个乐句的前两小节相同,都使用大量的四和弦连奏,但第一乐句的后半部分使用双音三连音和拨弦技巧,第二乐句的后半部分则使用人工泛音,使曲调变得轻盈,与第一乐句形成鲜明对比。从31小节起再现主题旋律,39-60小节则使用钢琴伴奏。
第二部分为对比乐段,由主题D大调转入与其平行的b小调,该部分旋律平静、忧郁而又暗含着希望,与第一部分形成对照。61-71小节构成第一乐段,可分为三个乐句,61-64小节是第一乐句,在64小节用IV级属和弦衔接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第二乐句由b小调升为C大调然后结束;68-71小节为第三乐句,由b小调转入D大调,72小节再次使用典型的波洛涅兹节奏进行衔接,从73小节开始重现第一乐段,但节奏更加紧凑。到84-88小节对乐句进行补充扩展,然后是两个小节的变化模进。从91小节开始回到D大调,到98小节开始本曲的高潮部分,使用一个V级七和弦。99-102小节进入D大调的I级,五度和六度音程交替,节奏轻快,然后通过一个E大调的V级七和弦进入E大调。105-106小节出现人工泛音,随后在107小节回到D大调,并在109-110小节使用了色彩丰富的双音连顿弓。115-129小节是过渡部分,旋律静谧、舒畅。
从130小节开始为第三部分,回归第一部分华丽恢宏的风格。130-135小节是本曲主题的变化重现,其中131小节出现自然泛音。136-139小节使用半音模进手法,140-148小节则使用分解八度音将曲子推向尾声,149-151小节再次出现波洛涅兹典型节奏,最后以ff强奏结束本曲。
二、演奏技巧分析
《D大调波兰舞曲》使用了多种复杂的演奏技巧,对演奏者的水平要求非常高。下面对曲中出现的几种演奏技巧进行简要分析。
(一)双音的演奏
在演奏双音时,应该首先从较低的音开始确定手指的位置,然后再找到较高音的位置。在练习双音之前,应当先把两个音分开练习,在头脑中形成两个音之间的关系认识,然后再进行双音练习。
双音中最难演奏的是三度双音,需要控制好两条弦上的半音与全音之间的间距,双音换把时要主要右手弓段的力度保持平衡。例如曲中23-24小节出现了双音三连音,必须在换把之前快速找到下一个双音的位置,这就要根据曲调的节奏性质确立合理的指法,并保持右手力度平衡。
对于八度双音,在演奏时应该形成手指的框架感。由于一指到四指之间是纯四度关系,因此只要将手指略微分开就可以拉出八度双音。由于一指的力量强于四指,所以一旦使用垂直压力就会导致一指比四指更高。所以,我们应该使用较小的压力进行演奏。四指的力量虽然很弱,但在连续八度的换把过程中要带领手的运动,因此,四指需要保持一定的强度,和手的其他部位维持固定的相对位置关系。达到五把位以上的时候,虽然距离在不断缩小,一指仍然要在换把过程中向上对进,与拇指在琴颈处固定所形成的阻力相平衡。
(二)人工泛音的技巧
人工泛音在帕格尼尼之后才正式出现在小提琴演奏中,维尼亚夫斯基作品中也多次出现人工泛音,例如本曲的105-106小节。在演奏人工泛音时,一方面要注意右手运弓的方法;另一方面要注意左手触弦的位置准确性。演奏者应当注意,上方轻触琴弦的手指与下方实按琴弦的手指要分别使用不同的力度。虽然泛音的效果比较轻盈,但也不能运弓太轻,否则会导致无法演奏出泛音。运弓时应当注意稍微加重一些。
(三)连弓技术
连弓技术的关键点在于右手的换弦与左手的换指。如果连弓发生在不止一根琴弦上时,就需要注意右手的换弦技巧。有时换弦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个双音装饰音,应当将其处理得难以察觉。如果在两根琴弦之间发生连续换弦,则既要使两根琴弦都发音清晰,又要让弓子尽量靠近这两根琴弦,以减小转动的角度。在接近弓根的位置进行换弦难度比较大,因此,我们要在平时多进行下半弓与弓根换弦的训练。
若连弓中左手的换把次数过多,则需要在换把时降低弓速,并适当减轻弓子的压力,同时要保证弓子能够在琴弦上连贯运行,否则将破坏连弓的流畅感。
(四)跳弓演奏
跳弓的主要难点在于手臂动作。如果使用了不恰当的动作,会导致弓子在琴弦上不均匀跳动,在快速运行中右手又难以控制弓子,从而与左手不协调。跳弓的演奏方法大体上与中弓部位的分弓相同,只是速度和弓子的长度有所差别。自然跳弓使用的弓子很短,只需要在速度增加时减少食指对弓杆的压力,就可以使弓子自然跳起,无需再使用其他的动作。
(五)连顿弓
维尼亚夫斯基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对连顿弓的使用,例如本曲的109-110小节。在连顿弓的演奏过程中,弓毛需始终贴紧琴弦,每一弓的发音都应坚固有力,每拉完一个音之后,将手短暂放松。连顿弓的演奏速度因人而异,取决于手臂肌肉的力量。若使用上弓演奏连顿弓,可以将手臂贴近身体,让弓子发生一定的顺时针转动。还可以将肘部略微抬高,向内侧转动小臂,向外侧倾斜弓根。若用下弓演奏连顿弓,则方法刚好相反,手臂应靠外侧,肘部略微压低,弓子要向内侧倾斜。练习连顿弓的时间不宜太长,否则会对右臂肌肉造成损伤,可以在练习其他段落的时候,中间偶尔穿插练习连顿弓。
四、结语
《D大调波兰舞曲》是维尼亚夫斯基的一篇代表性作品,技巧性较强,对演奏者的要求较高。虽然本曲的篇幅不长,但充分展现了小提琴艺术的特点和技法,是非常经典的音乐会演奏曲目,值得深入学习。[3]
参考文献
[1]张晓燕.维尼亚夫斯基《D大调波兰舞曲》演奏分析[J].戏剧之家,2014(18).
[2]许可欣.维尼亚夫斯基《D大调波兰舞曲》的小提琴演奏技巧[J].北方音乐,2016(21).
[3]周鹏松.浅析维尼亚夫斯基《D大调波罗乃兹OP·4》和《A大调波罗乃兹OP·21》[J].戏剧文学,2003(7).
[4]王姬.西方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炫技艺术的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丁浩川(1991—),男,莫斯科国立师范,博士再读,研究方向:小提琴与中提琴的教学与演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2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