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藏牧区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育改革的春风已经吹遍了祖国的大地,西藏地区也加大了素质教育的力度,正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创新是影响学生学习、发展的一项重要品质,各门学科教师都在教学中积极的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势在必行的,我们必须突破重重难关,落实任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本文结合本地区实际教学情况,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难题,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引言:
创新是个人发展的保障,更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数学作为理科科目,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可以渗透创新的入手点,也包含许多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的知识元素。但首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需要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需要学生和家长的积极配合,以下问题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阻碍。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遇到的难题
在我国教育改革,教学设备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西藏地区的教学有了新的起色,较过去相比,也取得了新的突破。但不得不承认,与其它地区的教育质量仍然无法媲美。首先,学生的知识基础十分薄弱,家长的教育意识不足。甚至当今仍然有许多家长认为,学习是没有用处的,不积极送学。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完成课内的教学任务已经十分吃力,开展创新教育更是举步维艰。加之教师受培训,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不足,个人教学创新能力有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落实情况也不理想,教育方法不科学。可见,西藏地区的教育改革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建议
(一)引导质疑,激励创新
创新是从新的角度来理解问题、思考问题,在此之前,需要提出问题。可见,质疑是创新作为根本的条件和原则。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需要认识到他们在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培养创新意识要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基础入手,引导他们质疑。在遇到不同的知识点时,多思考为什么,还能不能从其它角度来解决,找出问题背后的真相,这是学生创新品质建立的开端。
如在教学用两种方法解答除法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植树节这天,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去植树,每班40人,共植树240棵,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学生很快列出了两种算式:240÷2÷40或240÷(2×40),因为这两种列法与例题思路相符。这时有的同学突然提出:“为什么不用240÷40÷2呢?”传统上讲,240÷40是没有意义的,这两个数量没有直接关系。但我没有否定他的说法,而是表扬他爱动脑筋,又鼓励同学们就这个题进行讨论。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可以!”有的说:“我把两个班的学生每2人分成一组,这样可以分成40组,先把240棵树平均分给40个组,在平均分给每组的2个人。”还有的说:“我先给每个班的40人都在另一个班找到一个好朋友,先平均分给一个班的40人,再由他分给他的好朋友!”多精彩的解释!一个问题的提出引发了这样具有创新意义的思考,学生有了极大的满足感,必然会萌发出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数学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激发想象,促进创新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进步,并且知识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主动、最积极、最具有创造性的因素”[1]。可见,想象是创新的另一核心元素。小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是不受限的,因为他们的思维较为活跃,思考领域宽阔,教师只要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尊重他们的想法,就能够利用他们的年龄和思维优势,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教“速度、时间、路程的综合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红和小明同时走出校门,小红每分钟走50米,小明每分钟走60米,5分钟后两人到家,他们两家相距多远?学生思考后大部分列为:(50+60)×5:550米,这时有个学生挠了挠头皮站起来说:“我认为两家也许相距50米。”学生议论纷纷,而后我让这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因为题中没说两家是否在学校的同一侧,如果在学校同侧,相距就是50米,如果在学校异侧就是550米,所以我补充的算式为(60~50)×5=50米。还有如果他们两家不在同一条马路上,则需要补充条件再计算。”这位同学想象之奇特,算理之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鼓励合作,合力创新
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如例:完成下列计算:
1+3=?
1+3+5=?
1+3+5+7=?
1+3+5+7+9=?
……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2]。
三、结语
课程改革以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14(1):207-208.
[2]湛锐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学周刊, 2016(7):171-1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1537.htm